课比天大 最喜欢的称呼是“老师”

复旦大学“布袋院士”赵东元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青年报 记者 刘昕璐

    赵东元(中)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验。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科研报国促进经济发展,“课比天大”垂范师德师风,这是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上的真实写照。他用一门《普通化学》让学生们领略化学的魅力。他在北京领奖后手提装着“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证书”布袋出现在校园的场景火出了圈,“布袋院士”的称号也由此得名。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赵东元入选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学生们不断地成长,这比我自己发表论文感觉还要好。”赵东元说。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归国奉献,拳拳赤心报国

    1998年,赵东元放弃了优渥的条件从海外归来,选择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摆在他面前的,是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三万元的启动经费,一千元的每月工资,以及一间空荡荡的实验室。可赵东元却说,这有什么好抱怨的,这是我的祖国啊,你会抱怨自己家里穷吗?

    于是,赵东元带领着学生白手起家,自己搭建实验室,几乎每周的工作时间都超过八十个小时,连续十几个小时泡在实验室里。立足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本职,视祖国材料化学科学发展为己任,他将个人理想融于国家进步为荣耀,在国际材料化学领域第一梯队发出了中国声音,在介孔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原创性突破性成果。

    赵东元带领团队发明了20余种以复旦大学命名的介孔材料(FDU系列),为介孔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国际介孔材料领域领军者。

    赵东元坚持用科研服务国家,成功地将原创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中石化齐鲁石化工业应用中,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与中国石化等国家大型企业合作,新技术每年可增产150万吨航煤和柴油,为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贡献。

    立德树人,垂范师德师风

    赵东元是一位杰出科学家,但在学生心目中,他更是一位谆谆教导、以身垂范的老师。他深受学生爱戴,多次被学生评选为“优秀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他始终恪守“课比天大”的信念。教学相长是他一直坚持的教学原则,他最喜欢的称呼就是那一声“赵老师”。

    他给自己定了规矩,上课不能迟到。“学生们都等着呢,迟到5分钟就是教学事故了。”作为一位有数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授,赵东元可谓教学经验丰富。但是,为了使课堂精彩纷呈,他每天都认真备课,去外地出差,就在飞机上备课。

    对于课件的准备,赵东元是追求绝对完美的,每年都要更新并加入最新的前沿科学进展,拓展本科生的知识面和提升他们对科学的兴趣。针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难点和重点,比如相图、化学键相关理论等,他还会组织课题组内的老师和学生参加他的试讲,并提出建议和意见,确保大一的本科生们能够深刻理解相关内容。

    立德树人是赵东元教书育人的根本遵循。作为导师,他尽最大限度支持课题组中每一位学生,给予科研条件的支持和学业的引导。“24小时在线”是学生们对导师授教的生动描摹;“论文不厌百遍改”是赵东元传授学生的治学准则,学生的文章他都一字一字改、一章一章过,大到思路逻辑,小到拼写标点,全部仔细标记批注,反反复复直至达到要求才准允投稿。他告诉课题组的每一位学生:“你们有问题,随时来找我,我办公室的大门是永远向你们敞开的。”

    赵东元指导多届学生完成“莙政学者”“望道计划”等本科生研究项目,指导过的本科生很多都已成为国内外成绩斐然的优秀科研工作者。他带领团队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普通化学”课程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3),“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

    “我愿意一辈子教书。”赵东元看着一张张年轻的、渴求知识的脸,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学生们不断地成长,这比我自己发表论文感觉还要好。”

2024年09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