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榜单揭晓

见证青年才俊引领创新的活力

青年报 记者 刘晶晶

    活动现场。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昨天,2024浦江创新论坛上,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的“群星闪耀”——Meet TR35 Summit 2024 科技青年论坛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名单发布,这也是这一备受科技界瞩目的榜单首次在浦江论坛上发布。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青年所选预示未来科技产业版图

    从人工智能到生物医学,从能源材料到量子技术,亚太地区的青年学者们不断闪耀光芒。每一次尝试和突破,都是对人类潜能的极致挑战,也是对科技创新的最好致敬。上榜者的研究成果预示着正在崛起的新兴技术浪潮,这些青年才俊所选择的技术转化或创业方向,也精准地拼出了未来科技产业版图。

    2024年亚太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有洞悉科技未来的远见者,有拓展认知边界的先锋者,有灵感源源不断的发明家,有推动技术落地的创业家,还有科技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者。他们多样化的背景、跨学科的研究,以及对全球挑战的深刻洞察,使他们成为推动社会走向更加互联、包容和可持续未来的关键力量。

    放眼于未来,是这些青年科学家的共同点。香港大学助理教授赵琦开发了高效的量子纠缠检测和验证工具,提出了新的量子模拟算法和误差分析方案,弥合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误差。在他看来,量子计算有很大的潜力,为了实现量子优势,大规模的量子纠缠的制备和检测是重要而困难的一步,但科研就是为了解决难题。“我们希望可以用量子计算来真正解决不同领域的一些重要话题,比如超导材料的开发等。”他也感谢获得TR35的荣誉并获邀来到浦江论坛现场,可以探讨更多前沿话题。

    复旦大学研究员商珞然一直在从事微流体研究,小小的“微球”却蕴含大能量。“采用这种微流体技术,我们可以非常精准的操控流体形貌,基于此所制造的软物质材料具有独特的形状和功能,可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比如生物医用微球。”今年7月,她的课题组刚刚在微流控技术上有新的突破。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翟晶磊从事的是灵长类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构建新型体外生命孕育平台相关工作。去年,中国科学家领衔完成的一项最新研究进一步填补灵长类胚胎发育阶段空白,她也参与其中。“我们后续还会继续关注体外培育。”在她看来,科技探索永无止境。

    过去10年获奖者引领各领域创新

    从古代文明的发源到工业革命的浪潮,科技的力量一直推动着人类前行。一千多年前,东方的华夏文明通过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发明,将智慧的光芒传递给世界。进入21世纪,全球科技竞争愈演愈烈,亚太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创新中心,在人工智能、5G、生物医药和可再生能源等多个领域影响全球趋势。

    作为全球创新力量的敏锐观察者,《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早在2014年就识别到这股亚洲力量,并发布了首份亚太地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名单。在过去的十年中,这份名单记录了无数青年才俊在各自的领域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征途上,中国之江实验室的研究员冯毅博士借助中国的FAST和美国的GBT望远镜,揭示了快速射电暴的复杂起源。他的研究为建立完整的快速射电暴起源模型提供了关键证据,并入选202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冯毅的工作不仅拓展了人类对宇宙认知的边界,更推动了全球天文学研究的前沿发展,打开了探索寰宇的新大门。他也因此获得2023年TR35亚太入选者。

    2021年亚太TR35入选者丁也毕业于哈佛大学,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远也科技。秉承着对机器人领域的热爱,研发出了世界首款更灵活、更轻便、更智能的“肌肉外甲”——软体外骨骼,让患者享受行走的自由,为其带来高质量康复。“我们已经研发出了几款产品,在很多医院已经上市,也服务了一万多名病人,让他们可以更快地恢复。”

    丁也表示,通过科学技术让障碍人群也能自由活动,解决日常需求,这让他感到很满足。“而在这其中,能获取一些荣誉,我觉得很荣幸。”博士毕业后,他也接到了中国一些顶尖高校的邀约,最终决定创立公司,是因为想要尝试全新的经历。能在以“创新”为关键词的浦江论坛上将这些经历分享给其他年轻人,他觉得非常开心:“希望今天获奖的这些青年能作为自己成为领域内的创新者。”

2024年0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