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看史,每一眼皆深情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把红色记忆带回家
青年报 记者 刘昕璐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台风过后佳节至。中秋节当天,中共一大纪念馆内人流如织,中秋限定·初心印“迹”中秋特别活动如约而至。馆方特别设计答党史题、盖印套色章的环节,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认同、喜爱传统节日,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增强观众对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感受浓厚的传统节日氛围。

    “作为红色场馆,我们除了要向观众做好革命性传统教育,传承好红色革命精神的同时,也在与中国传统文化做好结合。红色文化在上海发轫,海派文化在上海发源,江南文化在上海发展。在这次的传统节日中秋节里,我们推出中秋限定·初心印‘迹’的活动,希望通过答题、盖章,让观众把红色记忆带回家。”中共一大纪念馆宣传教育部主任杨宇说道。

    “中国共产党”这一称谓最早提出的是谁?《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是谁?……进馆后,观众可以领取一张答题卡,跟着参观路线,沉浸在历史的氛围中,通过一道道党史题目,追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

    每一道党史题目,都是对历史的一次深情回望。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观众感受着那份跨越时代的理想与信念,领略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事业的磅礴力量。答题完成后,回答正确即可在答题卡背面解锁中秋限定版套色印章,为中秋之旅留下难忘的印“迹”。这枚套色章由5种颜色构成,画面中有中共一大会址的石库门建筑、上海市花白玉兰带来的花团锦簇。为了配合中秋的氛围感,还有玉兔、灯笼等喜庆元素做节日限定的装点。

    当天的活动,吸引了诸多年轻人的追捧。答题、收获知识与感动、盖印最潮的套色章,让高二学生张原诚收获满满。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大早从江苏乘坐高铁来上海的,他给自己安排了一整天的博物馆之旅,上午参观中共一大纪念馆后,下午会去参观上海博物馆,在满满的文博大餐里注入精神力量。

    当下,中共一大纪念馆专题展厅正在展出“红漫大别山——上海、六安红色文化文物展”,展览以六安红色历史为主线,重点展现上海与六安之间革命思想传播和党组织建设的过程,深度回顾大别山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记忆,讲述一段波澜壮阔而又熠熠生辉的六安革命史,展现上海、六安两地星火相承之谊。为了让更多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展览内容,当日下午,中共一大纪念馆推出中秋特别直播“红漫大别山——上海、六安红色文化文物展”,方便网友沉浸式线上观展,聆听展览背后的故事。

    思南路73号的花园内绿意盎然,充满生机,园里百年雪松巍然屹立,喷泉中的水柱蓬勃向上。作为光荣之城——上海的记忆符号,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周公馆)承载着红色故事与革命情感。岁月流转,风雨侵蚀,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记录着时光的痕迹。为了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延续历史价值,同时满足现代功能需求,中共一大纪念馆对周公馆进行了全面修缮,并于今年7月23日重新开放。

    这幢上海唯一保存完整并对外开放的周恩来纪念地,首次打破传统封闭模式,与周边街区有机融合,让公众能够“零距离”感受其独特的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如今,周公馆还打造了专门的宣教品牌“周公馆会客厅”,通过“以文化人、以艺通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非遗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充分发挥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铺展开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此次,“周公馆会客厅”同样特别推出中秋特辑活动,除了盖章打卡之外,还有面塑制作,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满满的节日氛围,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值此佳节,中共一大纪念馆所属“一大文创”与老字号品牌西区老大房携手推出联名款鲜肉月饼,月饼表皮被点上“熊猫眼”,这一灵感来源于中共一大会址屋顶。原来,在中共一大会址修缮时,为保持文物建筑原貌,工匠们按照百年前传统工艺,在花边瓦历史原物上画上了黑白花纹,使得屋顶檐口看上去像极了一双双萌趣十足的“熊猫眼”。

    ■04

2024年0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