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传授“高山养鱼”助力藏族同胞脱贫

青年报 记者 陈泳均

    上海海洋大学师生传授“高山养鱼”助力西藏亚东藏族同胞脱贫。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本报讯 昨天上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上,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团队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授牧民以渔,在高山上养殖鲑鱼。2015年,上海海洋大学和西藏亚东县签署合作协议,着力加快亚东鲑鱼产业化进程。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水产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团队的师生以科技服务民族地区发展为己任,帮助亚东建成1个繁育基地、3个鱼种培育基地和1个成鱼养殖产业园。2023年,亚东鲑鱼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上海海洋大学科技服务团队探索形成“攻克一批难题、传授一批技术、培养一批人才、支撑一项产业、脱贫一方民众”的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了当地人从“牧民”到“渔民”的转变。

    亚东以畜牧业为主,项目领头人王成辉教授回忆道:“很多人没有见过鱼,缺乏水产专业技术人才。”项目初期,亚东牧民对发展亚东鲑鱼产业处于观望状态,参与性不强。“鱼类对当地很多藏民而言很神秘。”如何获得牧民对鲑鱼养殖项目的信任?“把藏民的渔场当作自己的渔场。”王成辉教授带领着团队面对面、手把手教当地牧民,增强他们对鱼类的了解,让牧民得到实际收获。为了培养藏民对养鱼的信心,海洋师生免费给藏民鱼、鱼饵和饲料。

    在西藏亚东鲑鱼繁育的第一个春节,王成辉教授放弃了陪伴家人,留在了当地的养殖场。通过反复观察,团队总结出来一个经验,就是看鱼怎么去活动和跳动,来判断它最佳的产卵时间。在新年之际,气温低于零下20℃,团队克服高原缺氧所带来的头痛脚轻,尽管嘴唇冻得乌黑发紫,依然坚持在只有0.2℃的水温中,不断试验和研究,终于找到了最佳配比的“受精液”配方,掌握了鱼卵发育的适宜温度。

    依照第一个繁育场的模式,西藏亚东又先后投资建设了多个商品鱼场,这些工作都为亚东鲑鱼的产业化铺平了道路。上海海洋大学派出的团队助力亚东产业化建设,1个鲑鱼繁育基地、4个苗种培育基地、5个工厂化车间和1个成鱼产业园拔地而起。亚东也因而成为西藏地区现代化和规模化程度最高、面积最大的冷水鱼类基地。在王成辉领衔的工作组专家的技术指导下,西藏亚东当地养殖户逐步掌握亚东鲑鱼的培育、催熟促产、人工授精、控温孵化等关键技术。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加入合作社工作、学技术。当地群众说:“是上海养鱼的专家让我们获得了实在的利益。”2019年,上海海洋大学的“一条鱼带动了三乡镇156户442人脱贫”项目获评教育部第二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2024年0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