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根,中华魂。在上海之源探寻中华文明根脉,即日起青年报推出“探寻上海之根”系列报道。今日带你走进崧泽遗址。
■05
记者曾问过上海博物馆一位副馆长,上海到底有多少年历史。他底气十足地说,讲6000年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个底气固然有一部分来自上海曾出土过约7000年到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的文物,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崧泽文化的命名。约6000年到5400年前的崧泽文化是三个以上海考古发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中最早的一个,可以称得上是最早的上海土生土长的文化。所以把崧泽称为“上海之源”一点也不过分。
青年报记者 郦亮
现场:探寻6000年前的崧泽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的后门就是崧泽小学旧址所在。青年报记者来到现场,这里现在基本上处于荒废状态。但在50多年前,正是在崧泽小学的操场中,人们发现了先民的遗迹。
据说,可能是一场大雨过后,操场下先民的墓葬裸露出来,于是一场规模浩大的考古发掘开始了。历史从来就是迭代的。一代人在另一代人的遗迹上生活,所谓“历史积淀”便有点这个意思。上海的先民们不可能想到,在五六千年之后,在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建成了一座学校,孩子们在此书声琅琅、玩闹嬉戏。
记者又越过博物馆旁的油墩港,那里有崧泽遗址另一块考古发掘现场。这次发掘是2014年,是距今最近的一次。这里的变化显然更大了。现在已经变成了青浦环城水系公园的一部分。河岸被修整得极为规整,岸边植被茂盛,郁郁葱葱,老年人在此散步,年轻人则在这里谈情说爱。路过这里的人或许都不太清楚,2014年在此处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很多重要器物,进一步确认了“崧泽文化”的存在,这也更加坐实了崧泽作为“上海之源”的地位。
五六千年的崧泽的样子,现在真的已经是无从寻觅了。这里和青浦其他地方,和中国江南很多的农村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不过崧泽遗址博物馆开放接待组组长卜萍萍却向青年报记者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就是现在青浦崧泽村依然有人在生活,他们依然种田收稻,撒网捕鱼,当然同时也过着现代化的生活。
这让记者豁然开朗:人类的繁衍生息不就是这个样子吗,他们未必总是想到自己的先民,但确实是在先民的土地上不断产出新的生机。
上海之源:崧泽当之无愧
崧泽遗址从上世纪60年代到2014年,总共经历过6次考古发掘。开始人们还以为这是马家浜文化的一部分。马家浜在今天的浙江嘉兴境内,其文化距今6000多年。但是后来考古者们发现此处遗迹出土的很多文物和马家浜文化有很大不同,确切地说是更先进,更发展了。
卜萍萍告诉记者,比如墓葬,马家浜文化的先民是无棺材、头朝北、俯身葬。崧泽文化的先民虽然也无棺材,但却是头朝南、仰身葬。这和后来的良渚文明的葬仪是一致的。这也可以看出崧泽文化对良渚文明有直接的影响。
长江下游地区的史前文化有三个考古学文化是以上海的考古发现而命名的,它们分别是崧泽文化、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三个文化中,崧泽文化最早,大约是距今6000年到5400年,所以把崧泽称为“上海之源”绝对是名副其实的。
相比稍显粗陋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生产力是大幅提升了。卜萍萍为记者逐一介绍了博物馆里呈现的“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稻”“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房”和“上海第一井”。这么多“第一”,无不在证明崧泽文化作为“上海之源”的地位。
“第一村”的出现,说明当时的先民已经有中心性聚落,这是文化出现的重要标志。水稻的种植(最初是野稻,先民通过筛选杂交,培育出了人工稻)、房屋的修建和水井的发掘,都在显示崧泽文化的生产水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尤其是“上海第一井”,这是中国年代最古老的直筒形水井,表明上海是中国最先发明了找水储水先进技术的地区。注意,此处没有“之一”。这个地位评价是相当高的。
“良渚之父”:崧泽文化对良渚文明有直接影响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崧泽先民生产力提高之后,出现了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卜萍萍让记者注意一块玉璜。这是墓葬女性的佩戴装饰之物,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先民也开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崧泽地区不产玉,所以这块玉应该是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先民把璞玉切割打磨雕刻做成玉璜,如此得来不易之物,当然不是什么人都能佩戴,必须是地位高贵的女性才能拥有。这说明当时出现了等级。
和等级一起出现的还有礼制。崧泽文化的陶器有鼎、壶、豆“三件套”,开始只是作为生活用品,但后来做工越发精美,逐渐变成了祭祀用器。还出现了很多“无用之器”,比如“兽面壶”“人首瓶”等。这些都是礼仪用器。
有了等级,有了礼制,那自然就会出现贵族阶层。在崧泽遗址博物馆记者看到了一件“带镦石斧”,这件类似于权杖的器物,是专门给至高权力者使用的。
良渚文明距今5400年到4300年,紧跟崧泽文化之后。而良渚文明之所以称之为“文明”,就是因为其符合了“文明三要素”。按照判定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其也有三要素。其一,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其二,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其三,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良渚文明完全符合这些标准。而考古学者也惊奇地发现,其实崧泽文化也有着这些文明要素的影子。
“如果没有发现崧泽文化,从马家浜文化直接跳到良渚文明,无论是从器物的形制,还是社会等级以及礼制,人们都会觉得十分突兀。而崧泽文化恰恰成为了两者之间的连接点,填补了中间的空白。”卜萍萍说。
有学者说,崧泽文化是良渚文明的“爸爸”。这句话虽然很幽默,但其实也很在理。崧泽文化不仅是“上海之源”,也孕育了良渚文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