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file/2024-10-08/A03/2904645_cgx_1728313599754_b.jpg)
何佳明在为旅客服务。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当悠闲的国庆假期步入尾声,返程交通迎来了客流最高峰。10月7日下午,上海虹桥站内人潮涌动,提着行李的旅客与归家的上班族交织在一起,尽管人群众多,但秩序井然。在这片繁忙之中,一抹抹橙色身影格外引人注目,正忙里忙外为旅客们提供悉心的服务。他们是来自各大高校的青年志愿者们。引路、客流引导、解答疑问,在这个假期,他们为帮助交通顺利运转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力量。
要有“基本功”也要有“妙招”
“乘坐2号线的乘客继续往前走,分散上车……”地铁抵达,旅客上车,MSMVU志愿者联盟负责人何佳明拿起领夹麦克风,轻车熟路地引导旅客们有秩序上车。此时,一位外地游客上前询问去往松江的路线,听到地名,何佳明飞快给出建议:“我建议你坐10号线,到虹桥路换3、4号线,再换9号线。”
何佳明对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并不得意,他告诉记者,志愿者们的主要工作包括喊话引导、缓解车站拥挤情况,以及帮助迷茫的乘客规划合理的换乘路径。在国庆节最后一天的返程高峰,志愿者的作用尤为突出。他们需要根据地铁运营情况,为乘客规划夜间返家的最佳路线,确保乘客能够安全、及时地到达目的地。
国庆长假期间,志愿者们根据乘客情况灵活调整工作岗位。在去程高峰日,他们主要被安排在出站口闸机区域,帮助游客规划路线、告诉他们如何乘坐高铁;而在返程高峰日,他们则更多地被安排在进站口和进站口内,协助乘客进站和换乘。此外,为了安全监护和避免站台客流积压,站台附近也设置了引导的志愿者。
“这次国庆的志愿者基本上都是从上海的各大高校招聘。”何佳明介绍,他们一共43人,在10月1日、6日、7日的重点时段为旅客进行服务。
记者发现,几乎每个志愿者手上,都拿有一份精美的服务手册,上面详细记录了车站的信息情况,如末班车时间、公交位置等,为志愿者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这份服务手册的制作人正是何佳明。“就像做报纸一样在做这个手册,是非常用心的。”他颇为自豪地介绍说。在假期每一天,手册的内容都会根据车辆运营情况而变化,不断迭代。“每一次我都会收到志愿者的一些反馈,或者我发现有哪些信息不完善的地方,就会跟上修改。”
“在这边做志愿者难度非常高。因为车站非常大,旅客问的问题也五花八门。”他感慨地说。为了更好地管理志愿者,一方面,志愿者内部有专门的培训资料,比如此次内部便做了约有四五十页的PPT。另一方面,为了面对国庆节这样的情况,他们会对志愿者进行考核,询问他们一些车站里客人常会问的问题,加强志愿者的专业素养。
感受到辛苦更感受到成长
在志愿者队伍中,不乏像罗思危这样的00后新生力量。她来自上海政法学院,最初面对旅客的询问时,她显得有些生涩和无措。然而,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她迅速成长为一名熟练的志愿者。她能够熟练地指引旅客前往卫生间、10号线、2号线等地,为旅客提供准确漂亮的回答。
罗思危的成长历程是志愿者们共同经历的缩影。他们从零开始,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逐渐熟悉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也收获了成长和喜悦。
与此同时,志愿者们也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辛苦。杨绍华来自上海建桥学院,她体验的志愿者服务时长约为三小时一次。工作结束后,她感到腿站麻了,嘴巴也讲得口干舌燥。然而,她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愿意为大家服务。她认为这份工作非常值得,因为能够为旅客带来好的服务,让她感到满足和自豪。
在这次志愿工作中,志愿者们收获了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杨绍华觉得能为军人服务让她感到很激动。而祝晴这位05后志愿者,则在繁忙的国庆节最后一日值班中,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她站在进站闸机旁,替游客指路、引导方向,还耐心地解答他们对上海的好奇和疑问。
祝晴注意到,有些中老年游客会觉得上海科技发展过快,怕跟不上这儿的脚步。但通过她的服务,她让他们知道其实上海的很多东西都很便利,每个人都可以享受进步的发展。她希望以自己的志愿者服务,帮助五湖四海来到上海的人,特别是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