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山 上海的“金字塔”

青年报 首席记者 范彦萍

    良渚文化祭坛。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郭容

    象牙权杖(复制品)。

    古埃及有闻名世界的金字塔,而在上海青浦重固镇,有一个被考古学家誉为“东方土建金字塔”的福泉山遗址。青浦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力华告诉记者,福泉山遗址有着完整有序的文化层堆积,反映了古代上海血脉传承的根脉关系,因此,它也被誉为古上海的历史年表。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一次复检,福泉山遗址揭开神秘面纱

    福泉山名为山,但攀爬过后,才知这不过是个长约90米、宽约80米、残高不到8米的大土墩。

    “福泉山是上海远古的先民在之前的先民活动的遗迹之上,人工担土堆起来的土墩,专门用于埋葬贵族的墓地。其出现的时间、功能和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有类似之处,所以被考古学家称为‘东方土建金字塔’。”张力华介绍说。

    福泉山遗址是如何发现的?张力华用了“机缘”两字。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有人在此地发现了史前陶片、石器等文物,只可惜新中国刚刚成立,大家的重心在生产上,对福泉山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没能提到日程上。1962年上海做文物普查时,这里才被考古部门认定是一处古文化遗址。

    时间来到1977年,重崮中学的师生学农时,偶然在这里发现了崧泽文化的陶罐等,吸引了上海考古第一人——上海博物馆考古专家黄宣佩的到来。

    1979年11月2日—12月1日,在黄宣佩先生的带领之下,上海市文管会的考古工作者在福泉山四周农田中试掘,开深沟15条,面积130平方米,出土了多属商、周时期至良渚、崧泽、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文物。此后经1982年、1983年和1986年三次发掘,清理出崧泽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墓葬以及战国以来的墓葬数十座,出土了大量玉、石、陶、骨、铜、铁器,特别是发现了属于良渚文化的人殉墓葬。考古学家对福泉山遗址的重要发现,为日后许多的发现提供了经验和线索——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山”命名的土墩很可能就是良渚贵族墓地所在地。

    在《上海历史之源——福泉山》中记载着这样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1982年12月中旬,上海博物馆考古部的孙维昌、郑金星在土墩上寻踪觅迹,辛苦了几个星期,颗粒无收,准备撤退。两人做最后一次巡视时,孙维昌跳入土墩东缘的一个深坑,将四壁认真复检时,偶一抬头,发现在靠近坑口的一片坍塌开裂的泥土中有一块灰白色的小东西。凝神一看,竟是一块先民沟通天地的重要礼器——玉琮。通常,它只会在距今四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大墓中才会发现。

    良渚文化时期正处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转折关头。它出土的每一件文物,它的埋葬制度,它的任何迹象,都是这一重大课题最新的实证。老孙预感到一个即将改变上海历史的时刻就在眼前,它将书写上海古代史绚烂浓重的一笔。他连忙招呼老郑,一起轻轻地、细细地清理起来。不出所料,他们发现了延伸面颇广的、密密麻麻的石器、玉器、陶器等堆积物。

    老孙有点莫名后怕,如果当时一个疏忽没有瞥见那件玉琮,如果坑口的土块没有开裂,如果没有坚持做完工后的最后一次巡查……神奇的是,以后福泉山上发现的几十座良渚大墓,百余座的战国、汉代、唐代、宋代墓葬,几乎都出现在以往始终挖不到东西的许多探坑的缝隙之间;更令人惊奇的是,有几座距今四千多年的良渚大墓的坑口,居然就暴露在离墩顶20多厘米处。这真是一个令人惊诧的机缘巧合。他俩立即向上级报告,并请求支援。

    作为福泉山遗址的资深研究者,张力华对这里的了解可谓十分清晰。良渚遗址在2019年申遗成功。申遗中有一句重要的话,强调了上海青浦的福泉山遗址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更加确定了福泉山遗址在良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出现人殉墓、象牙权杖等重要历史遗存

    在青浦福泉山遗址,沿着泥泞山路一路前行,俯瞰山底,这里有M139人殉墓的标识,山上的栅栏边则有“良渚文化139号墓葬发现的活人陪葬现象”的文字和图片说明。在对福泉山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时,共发掘出三座有人殉葬遗存的大墓,发现在良渚文化的贵族墓葬中,已经存在用人牲和人殉的现象了。

    再往前走,有一个展示区再现了6000多年前福泉山人生活的场景。“这个文化阶段属于马家浜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当时的上海先民具备一定的生产生活能力,能制陶、人工种稻、养猪、挖井、造房子、打猎等。”张力华介绍说。

    “在福泉山遗址发现了非常丰富的史前先民的遗迹,有人殉、燎祭等。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时候,在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除了发现了高等级的贵族大墓之外,还发现了之前考古从未挖掘到的象牙权杖。”记者跟着张力华来到山下的小型展厅,玻璃展柜里静静摆放着1:1复刻的3D打印的象牙权杖。“象牙权杖代表4000多年前上海可能已经进入古国阶段。”

    展厅里陈列着不少古墓里出土的文物照片,记者来到一张飞鸟神像纹玉琮的照片前凝视许久,上面的纹饰美轮美奂。

    “现代人喜欢佩戴各种首饰,先民也不例外,而且已经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张力华介绍说,史前的上海先民用石材磨制生产工具的同时,发现了许多美石。在原始审美意识的驱使下,他们将这种美丽的石头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用以美化和打扮自己,并赋予某种宗教意义和精神寄托。

    根据张力华的介绍,福泉山遗址出土文物众多,以玉器为主,主要有“三大件”,分别是玉琮、玉璧、玉钺。“在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陪葬有了森严的等级制度,玉器在功能上是作为礼器使用的,说明礼制社会从良渚文化时期已经有了发端。”

    福泉山缘何被誉为古上海的历史年表?

    那么,为什么福泉山被誉为“古上海的历史年表”呢?张力华娓娓道来背后的缘由:“因为福泉山多次的考古发掘,揭示出这个遗址所叠压堆积的考古学的文化层是非常完整的。福泉山有着完整有序的文化层堆积,反映了古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和文化风貌,为考古学和上海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即从下而上,从距今六千年到七千年之间的马家浜文化;距今六千年到五千年之间的崧泽文化;在崧泽文化层之上堆积的著名的良渚文化层;在良渚文化层堆积的马桥文化乃至春秋两汉唐宋元等没有断线的文化层等。经过这样完整的文化层堆积,它已经形成了古代上海血脉传承的根脉关系。”

    而为何福泉山遗址被认为是“上海之源”呢?张力华进一步解释说:“青浦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早在7000多年前,上海西部首先成陆了,成为了一片适合人类生存的热土,所以才有周边的马家浜文化先民来到崧泽、福泉山等地繁衍生息,成为了最早的上海先民,然后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崧泽文化,在崧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辉煌的良渚文化,这就是为何称其为‘上海之源’的原因。”

    几千年后的福泉山遗址完整地保留了6000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文化叠压遗存,从最早的马家浜文化到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到有史以来的各个时期,它既是上海早期历史的缩影,又是上海进入早期文明社会的代表,进一步论证了四千年前的上海中心正是在青浦福泉山一带,对研究长江流域的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据福泉山遗址景区负责人薛英杰介绍,福泉山内共发现崧泽文化居址——墓葬20余座、良渚文化墓葬30余座以及战国墓4座、西汉墓96座、唐墓1座、宋墓1座,出土各类文物3000余件,其中也包括赫赫有名的神像飞鸟纹玉琮。2001年6月25日,福泉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入选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名单。

2024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