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展示问题化学习的成果。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摄
“春天为什么有的树先发芽,有的树先开花?”“人的指纹为什么都是不一样的?”“一个星期为什么有7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个好问题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孩子心里那扇通往知识和创新的神秘大门。在总结首届活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昨天下午,第二届“天问杯”学生好问题征集活动正式启动,而本届活动由“布袋院士”赵东元担任首席科学家顾问。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首届活动收集了11万个好问题
每一个孩子都是勇敢的探险家,他们用好奇的眼光打量世界,用稚嫩的声音提出问题。去年,首届“天问杯”学生好问题征集活动从上海启航,跨越江、浙、沪、皖、新疆等近10个省市及自治区,汇聚了10万余名学子的智慧,收集了11万个富有创意和深度的好问题,最终评选出60个年度好问题和200个二类好问题。活动中,学生们还与行业大咖面对面,从知识的宝库中汲取智慧,学习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昨天的活动现场,首届“天问杯”学生好问题征集活动的“天问奖”“善问奖”和“乐问奖”正式颁出。获奖学生们感慨地说,好问题活动极大激发了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还有效促进了跨学科的学习与思考,切实提升了自己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的黄雪润获得了“天问奖”,她表示,在“天问杯”活动中自己意识到,提出好问题是学习的核心,甚至比找到答案更重要,“提出好问题,能引导我们走向更广阔的未来。”黄雪润的妈妈也坦言,活动中孩子除了学习到很多科学方面的知识外,参加的人文学习活动对她全方位成长也很有帮助。
全力打造培养杰出人才的起点
随着第二届活动正式启动,“天问杯”也开启了科学教育的新征程。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未来学习”研究的重要领域,第二届活动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担任首席科学家顾问,吴於人、姜雪峰、沈波、岳涛、王天蓉等专家与学生结对。活动汇聚少年英才,提升青少年科学探究精神和问题化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全力打造培养杰出人才的起点和孵化站基地。
现场,上海市科艺中心主任陆晔、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与长三角联盟校的代表们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标志着长三角地区在科学教育领域的合作迈入崭新阶段,将共同推动科学教育的繁荣发展。
市教委副主任王浩表示,市教委一直高度重视青少年科学教育,制定了学生科学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并纳入专项方案推进。与宝山区政府携手举办的好问题征集活动,搭建了有利于青少年激发好奇心和展现创新思维的平台,取得了显著成效。王浩说,加强科学教育,要打造好协同育人工作的新格局,建设好高水平的支撑资源,搭建好科学素养培育的平台,“希望各区积极聚焦青少年需求,打造集探究研究、孵化展示和赛事育人为一体的育人平台,推进市区两级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培养模式创新,开展青少年工程院育人实践,扩大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的培养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