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现场。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科创有几种解法?跨年之际,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里上演了一场新年科学大会,让青少年们在探索“科学+”的无限可能中,度过辞旧迎新的时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讲席教授丁洪带来硬核主题《铁马冰河入梦来:量子计算机的晶体管》,从费米子的发现说起,深入浅出地为公众拆解量子计算机的技术路径和前景。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科普作家邢立达邀请观众“一起追踪恐龙”,展示古生物学如何应用科技重现过去……2024年12月31日晚,由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指导,上海科技馆、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主办的“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科学新年大会暨腾讯科技之夜在上海自博馆举办。
实验在科学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探索与发现的基石。上海科技馆线上科创教育品牌项目《来,做实验》被带到了线下,一边是由丁洪院士、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和“银发知播”吴於人、唐守平组成的“科普天团”,一起呈现既引人入胜又充满教育意义的趣味实验;另一边是上海科技馆展教中心的“科普新秀”吴天任和虞挺,在科普集市中带来近距离的互动演示实验,点亮孩子们的好奇心,也昭示着科普新生代力量的传承。
微电影是近年科普的创新形式,以介孔材料为主题的科普微电影《造孔的我们》当晚首发。微电影聚焦“功能介孔材料”主题,通过三位主人公各自的人生切片,构建起多维度、多层次的叙事章节,带领观众领略中国科学家在纳米新材料领域的创新成果,感受坚持不懈、勇于突破的科研精神。作为微电影的首席科学指导,“布袋院士”赵东元还特别出演。
这些院士、专家也对青少年送上了新年祝福。“希望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更好地动脑筋,不刷题的吴姥姥希望你们不要刷题,在学习当中要多做研究。”吴於人这样祝福青少年朋友。
新兴技术将如何改变科创教育?应当如何推动多元主体协同进行科创教育?这些问题决定着科创教育的发展方向。在科学新年大会上,积极发表看法的不仅有科学界人士,也有不少“跨界”人士。
当晚的“博物馆之夜”上,不仅有科技成果、科创教育的集中呈现,也是一场视听盛宴。国家一级演员、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的一曲《但愿人长久》让科学与艺术在追求人类幸福、探索自然规律和人生哲理方面产生共鸣和联系。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深情朗诵了爱因斯坦致女儿的信《爱是唯一的答案》,将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对于爱的深刻感悟细腻真挚地传递出来。科学与艺术,也能完美地融合。
“2025年上海自然博物馆还将推出中国恐龙大展,汇聚了中国最典型的第一次发现的恐龙。”倪闽景介绍说,上海科技馆也会发动更多的文化企业、文化场所,融合科技,推出更多的“跨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