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支队伍,多年来他们奔走在社区、学校间,默默无闻地为一个个迷途青少年指引方向、保驾护航,他们就是青少年事务社工。他们以专业、热爱、奉献为做好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关键词,办实事,出实招,让更多的光照进青少年的心田,照亮他们回归正途的道路。
■04-05
有这样一支队伍,多年来他们奔走在社区、学校间,默默无闻地为一个个迷途青少年指引方向、保驾护航,他们就是青少年事务社工。他们以专业、热爱、奉献为做好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关键词,办实事,出实招,让更多的光照进青少年的心田,照亮他们回归正途的道路。
2003年入职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黄浦工作站的张萍芳,是上海市最早一批青少年事务社工之一。近日,张萍芳获评第八届上海市“平安英雄”,让我们跟随她的故事,走进青少年事务社工们的工作日常。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萍”果姐姐呵护青少年向阳成长
从小学生走向大学校园,张萍芳一路陪伴着小杨的成长。回忆起那些年头,张萍芳描述了一个令她难忘的画面:有一次,她照常接小杨回办公室,路过小公园时,小杨仰脸问她,可不可以在儿童乐园里玩一会儿。曾经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小孩主动地提出接触外界,再加上那段时间小杨学习很努力,张萍芳就同意了,“那天的阳光特别好,洒在小杨笑吟吟的脸上,金灿灿的!”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青少年事务社工,那就是运用专业方法为青少年提供服务,促进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张萍芳的微信名叫青苹果,她说,自己的名字里有一个“萍”,取其谐音,希望可以做青少年的“萍”果姐姐。
出生于2006年的小杨,是张萍芳从业以来服务时间最长的一个个案服务对象,也是她最牵挂的一个,“从当初虎头虎脑的小学生到现在人高马大的大学生,看到他走上正道,真的很欣慰。”
小杨的父亲是服刑人员,母亲早已不知去向,从小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进入青春期后,他开始接触网络游戏,经常不做作业,成绩一落千丈。张萍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担心小杨就此沉沦,于是开始四处奔波。她一边联系学校的老师帮他查漏补缺,一边申请大学生志愿者帮他答疑解惑,还在学校成立互助小组,借助同学的力量帮助小杨完成学业。
为了帮助小杨养成好习惯,张萍芳还让他来自己的办公室做完题目再回家。在持续的关心下,小杨的情况渐渐好转。张萍芳回忆起一个令她难忘的画面:有一次,她接小杨回办公室,路过小公园的时候,小杨问她可不可以在儿童乐园里玩一会儿。那段时间,小杨学习很努力,张萍芳就同意了,“那天的阳光特别好,洒在小杨笑吟吟的脸上,金灿灿的!”
工作中,张萍芳特别注重对服务对象的品德塑造。她认为,想要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不能只靠宣讲,更要靠日积月累地熏陶。在校社联动工作中,她设计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包括小杨在内的青少年走进社区,让他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被尊重的感觉。
一开始,是张萍芳安排小杨参与志愿服务,后来就变成了小杨主动报名参加,即便再苦再累也乐在其中。经过推荐,小杨还获得了上海市“优秀小义工”的荣誉称号,这让小杨倍受鼓舞。在团区委的支持下,张萍芳还联系了青联委员、派出所民警与小杨结对,让他能获得更多人的关心和爱护。
在中考前夕,相伴小杨多年的奶奶去世了。张萍芳第一时间赶到小杨家里安慰他、鼓励他,小杨悲伤的情绪在张萍芳的安抚下逐渐平复。正是在张萍芳的鼓励下,小杨化悲伤为力量,更加努力复习迎考,最后顺利进入了心仪的中学,开启了新的人生历程。
在张萍芳看来,专业、热爱、奉献是做好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关键词。接下去,她希望能通过项目开发和服务优化,让青少年事务社工的专业服务惠及更多青少年群体。
让更多的光照进青少年的心田
小豪自小一直是一个乖巧的孩子,可自从父母离婚后,他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开始吸烟、旷课、夜不归宿……之后,他被教唆着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在交流中,小豪多次提到了他不完整的家庭以及和父母的矛盾,这些犹如一根刺,深深地扎在了这个少年的心上。这也让季妹意识到,要从家庭入手,为小豪的家长开展亲职教育。
像张萍芳这样的青少年事务社工在上海共有近700名,他们各自奔走在社区、学校,了解青少年的需求和困惑,为青春保驾护航。
郭莉芝是上海市嘉园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的一名社工。作为一名90后,从业2年多来,她像知心姐姐一样呵护着青少年,帮助他们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前段时间,郭莉芝接到检察院发来的观护帮教委托。案主大学生小乐之前受到不良朋辈的蛊惑,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由于案发时小乐还未成年,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此次的工作目标是协助做好小乐在监督考察教育阶段的工作。
小乐患有轻微的抑郁症。在接触中,她告诉郭莉芝,因为怕吃药后身材走形,已经自行停药一段时间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小乐本身就是一个花季少女,对此我首先表达了理解。”郭莉芝在采访中说道。郭莉芝告诉小乐,其实她的身材很匀称,而且并不是消瘦的身材才算美。通过和小乐一起分享对美的看法,郭莉芝逐渐改变了小乐的认知。之后,她们走得更近了,经常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各种让人开心快乐的事情。
每周,郭莉芝都会对小乐开展教育、面谈等工作。在接触中,郭莉芝发现小乐与父母存在矛盾,这也让她找到了又一个工作着力点。郭莉芝有意加强了对小乐家庭关系的调适,不仅和小乐的父母分享了一些亲子沟通的技巧与方法,也教会了小乐该如何与父母更好地交流。让郭莉芝感到欣慰的是,小乐和父母之间的那块坚冰在逐渐消融,在她的服务结束后,小乐一家在假期里度过了一次非常愉快的旅行。
在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郭莉芝始终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且有潜力实现改变。作为青少年事务社工,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只有这样,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这个观点,与上海奉贤区启贤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季妹不谋而合。
季妹和记者分享了最近的一个“家庭功能恢复”个案。
小豪自小一直是一个乖巧的孩子,可自从父母离婚后,他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开始吸烟、旷课、夜不归宿……之后,他被教唆着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在交流中,小豪多次提到了他不完整的家庭以及和父母的矛盾,这些犹如一根刺,深深地扎在了这个少年的心上。这也让季妹意识到,小豪之所以会误入歧途,与其家长的疏于管教有很大关联。她考虑从家庭入手,为小豪的家长开展亲职教育。在鼓励小豪家长对教育方式进行反思的同时,她也带领家长学习亲子沟通的技巧,鼓励他们在与小豪多沟通的基础上,加强对小豪思想和行为方面的监督和教育。
在服务设计中,季妹着重关注提升小豪的法治知识。她给小豪布置了不少“家庭作业”,还定期考察小豪的学习成果。经过系统学习,小豪在思想汇报中写道:“学习了这些法律之后,我知道了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今后我再也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服务期间,季妹还鼓励小豪参与启贤中心与区检察院合作开展的“青春护航站”项目活动,在职业体验、公益劳动等活动中,小豪结识了不少同龄伙伴,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规划,逐渐变得自信起来。
季妹表示,未成年人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错误可能导致他们深陷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漩涡,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但如果提早介入,及时帮助他们认识到错误并提供正向的建议和指导,就有机会帮助这些孩子们重回正常的生活轨道。“每一个孩子的‘重生’都是那么弥足珍贵,而这正是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价值所在”,季妹说道。
在这次采访的最后,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青少年事务社工顾卿分享了一个特别的“成人礼”的故事。
小米去年10月从外地来到上海,在浦东做临时工。由于缺钱,在同案犯的诱惑下,他实施了犯罪行为。考虑到小米犯罪时还未成年,区检察院对小米作出了不批准逮捕决定,委托社工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观护帮教。
顾卿刚接触小米时,他的态度很冷漠。转变发生在接他出所的那天。那天正值上海大降温,可是身材瘦小的小米却衣着单薄。于是,顾卿立马联系了居委会进行爱心捐赠,将一件崭新的蓝灰色棉服披在了他的肩膀上。“我想,这件棉服不仅温暖了他的身体,也温暖了他久未被人关心的心。从那一刻起,他对我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顾卿回忆道。
小米涉案时未满18周岁,而年末正是他年满18周岁的日子。顾卿在小米生日当天,为他送上了真诚的生日祝福,希望小米在新的一年、新的一岁,以全新的自己,做一名遵纪守法的成年人。顾卿送来的祝福进一步拉近了顾卿和小米心与心的距离。在为期一个月的观护帮教下,小米积极配合并完成了各项帮教协议内容。
目前区检察院正在对案件进行审查起诉,并继续委托顾卿开展后续帮教,关心他的成长,区检察院将视其表现决定是否提起诉讼。小米向顾卿积极表达了会遵守相关要求、争取从轻处理的意愿。经历过此事的小米成熟了不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他表示想在春节后,前往浙江求职,在家庭中承担起作为哥哥的责任,也为父母减轻些压力。
顾卿用两个“实”字概括自己从业12年来的心得:办实事,出实招。她期待走进家长和青少年的内心,让更多的光照进青少年的心田,照亮他们回归正途的道路。
[专家]
构建上海市预防青少年
违法犯罪工作的社会支持体系
上海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可以追溯到2003年,始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20多年来,在市委政法委、团市委等各方的推动下,青少年事务社工机构、社工队伍不断壮大。
据团市委、市青少年服务保护办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为进一步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标准引领、专业保障、基层联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支持体系,2022年,团市委推动出台《上海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为相关工作提供法治保障。同时,为不断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规范化建设,提升青少年事务社工工作水平,团市委先后出台《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和《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实施指南》两项地方标准,为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和青少年社会工作提供指引。
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顾东辉表示,近年来,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在人群、场域、问题、技术等方面不断拓展,社会工作专业特性也得以充分实践和彰显。
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是全市6家青少年事务社工机构里成立最早的一家。总干事黄旦闻告诉记者,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立足社区,并不断拓展服务场域。
在社区场域,青少年事务社工服务失学、失业青少年,提供关系调试、生涯规划、社会适应等服务,还通过推进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追光小屋”困境未成年人家庭居室微改造项目、开展“微心愿”“冬日暖阳”“成长加油包”等活动为困境未成年人提供服务,传递温暖。
在未成年人司法场域,各青少年事务社工机构全链条提供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积极承接公安转介,提供社会观护、家庭教育指导等社会支持服务;深入参与未成年人检察诉讼全流程,提供观护帮教、附条件不起诉考察教育等司法社会服务;积极参与未成年人刑事、家事审判工作,提供合适成年人、社会调查、家事调解等司法社会服务。
在学校场域,青少年事务社工探索驻校联校服务,充分关注学生的社会关系、心理健康等状况,面向学生、家长提供安全教育、思想引导等支持服务,并与学校教师相互配合,提供工作支持。
新时期,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仍需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方面共同参与和努力,织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防护网”,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