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至8日,新一股强冷空气自北向南影响我国中东部,带来大风降温天气。
正值节后复工复产,公众应注意哪些气象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应该如何防范?记者7日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柳艳香等。
柳艳香说,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会加剧流感的气象风险。“冷空气带来的大风降温天气也会影响人体健康。”她解释说,人体在大气环境中受到各种气象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影响,会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如,由于冷空气活跃、气温变化幅度大,人体的新陈代谢无法快速适应气温骤降带来的变化,导致免疫力降低,更易感染流感。
据了解,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中国气象局在2024年推出全国流感气象风险预报,该预报产品构建流感气象风险预报模型,分析不同的气温、湿度、风速以及太阳辐射对人体产生的影响,结合人们对长期居住地的气候适应性、天气变化的短期影响(低温寒潮)以及流感的滞后效应等因素,对流感发病进行气象风险预报。
“流感气象风险预报针对不同风险等级会提示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建议,以降低流感发生风险。”柳艳香说。
有关医学专家则认为,除了预防流感气象风险以外,个人防护也很重要。同时加强自身免疫力,适时起居、适当运动、健康饮食、避免熬夜,保持心态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遇大风降温天气时,公众应增添衣物,减少冷空气刺激,老年人、孕妇、儿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基础病的人群,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
据新华社电
[专家提示]
重点人群坚持做好流感防护
疾控机构监测数据显示,流感病毒流行强度呈下降趋势,但目前仍处于季节性流行期;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率在0至4岁病例中呈高位平台波动。疾控和医学专家提示,流感并非普通小感冒,儿童、老年人、孕妇及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需坚持做好流感健康防护。
“流感与普通感冒虽然症状相似,但两者在病因、症状严重程度和传播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马艳良说,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患者往往会出现高热、乏力、精神差、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5岁以下儿童、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或体质虚弱者的重症风险较大。而普通感冒可能是由其他多种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症状相对较轻。
部分年轻网民关心,流感是否能通过不吃药、多喝水痊愈。对此,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有关专家表示,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的流感患者,多喝水、多休息确实有助于身体恢复。但如果症状严重,如持续高热、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等,仅靠多喝水是不行的,必须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及其他对症治疗药物。发病后48小时内是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最佳时机。
马艳良建议,除了前述重点人群,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肝病、肾病等基础疾病的年轻人也应当采取更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以降低感染风险。同时,还需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及时就医接受规范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此外,积极接种流感疫苗也是抵御疾病侵袭的重要手段。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