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历史传奇,启迪创新精神

青年报 文/记者 陈泳均 刘昕璐 图/受访者提供

    印有“海辽”号的五分钱纸币。

    在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门口,便有一个放大版的单索木材抓斗。

    单索木材抓斗。

    【文/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刘昕璐  图/受访者提供】

    上海海事大学校史博物馆:一张印有“海辽”号的五分钱纸币

    走进上海海事大学校史博物馆,你可以依次看到序厅、吴淞船校、海运学院、海事大学和专题展示五个部分,这里陈列着多个展品。其中,有张印有“海辽”号的五分钱纸币,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驾船起义故事。

    “海辽”号,产自美国船厂,载重3200吨,在1949年9月以前,只是国民政府招商局名下的一艘普通商船。新中国解放前夕,“海辽”号轮和其他被国民党军队征用的招商局轮船一直往返于大陆和台湾之间,运送物资和军队。

    1949年9月18日,“海辽”号在香港接到招商局电令,要求它在20号凌晨启航,前往汕头运兵,驰援舟山群岛。当时33岁的吴淞商船学校校友、“海辽”号船长方枕流当机立断,在确认油料准备充足之后,于9月19日,趁香港招商局下班后悄悄启航,宣布起义。

    然而,要想成功脱离控制并非易事。为了拖延时间,方枕流和船员先谎称“海辽”号主轮机的汽缸受损,维修人员正在想办法,以此争取拖延1到3天时间。又动员全体船员,连夜涂掉船身所有能被辨认出来的标识,伪装成英国莫勒轮船公司的“玛丽·莫勒”号,并改装了船形,不再与任何电台联系,实行灯火管制。

    起义之路险阻重重,“海辽”轮甚至在菲律宾北面的巴林塘海峡遭遇海盗。后来,“海辽”轮又改成悬挂巴拿马旗的“安东尼亚”号,这才避免敌人飞机的侦察和轰炸。最终,经过8天9夜全程2000多海里的航程,伪装的“海辽”轮抵达大连港,起义成功。

    1949年10月1日,“海辽”号成为新中国第一艘挂起五星红旗的海轮。10月24日,时任国家主席毛泽东打电报给方枕流船长和全体海员,表示祝贺和嘉勉。

    上海海事大学校史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纪念这艘走向光明的海轮,第二套人民币设计者报中央批准后,把“海辽”轮作为海(轮船,伍分面额)、陆(汽车,壹分面额)、空(飞机,贰分面额)分币币种的主图之一。伍分纸币上这艘轮船承载的故事,也流芳后世。在“海辽”号首举义旗的带动下,中央航空和中国航空公司的12架飞机、招商局香港船务局13艘海轮相继起义,共同支撑起新中国最初的航运事业。

    谈及博物馆里的五分钱展品的独特魅力,上海海事大学刘珂鑫说:“这套人民币选取了海、陆、空三种元素,最初我很好奇,为何五分钱纸币上的‘海辽’轮能成为其中的‘海’元素?想必‘海辽’号对于国家有重要意义。深入了解这段故事后,我更加感受到了航海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如今,我成为了学校校史馆讲解队队长,为更多的学生和参观者讲解这段传奇故事。”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单索木材抓斗里有永不停歇的创新

    被誉为“劳动模范的摇篮”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内,有一个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包起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中国科技人员的缩影。数十年来,包起帆秉持“创新就在岗位,始于足下”的理念,从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一名行业权威。展示馆的点点滴滴,展现一个普通工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感人故事。

    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内,一个单索木材抓斗很是抓人眼球。抓斗的诞生还要从工作一线的困境说起。1968年,17岁的包起帆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港白莲泾装卸服务站,成为码头上的一名木材装卸工人。木材装卸当时的作业方式较为原始,主要依靠人力捆扎,再用吊机吊运,稍有不慎便会发生伤亡事故,工人因此称原木为“木老虎”。在包起帆进港工作后的十余年间,“木老虎”先后夺走了14名工友的生命,他本人在作业中也多次受伤。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科技创新制服“木老虎”。

    1977年7月,包起帆被上海业余工业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前身)起重运输专业破格录取。1981年毕业后,包起帆成为一名技术员,正式走上征服“木老虎”之路。经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包起帆与他的团队终于发明单索木材抓斗,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木材抓斗装卸工艺系统”。抓斗从3吨到25吨,有十几种,木材装卸从此实现了机械化。1984年,该技术被当时的交通部在全国港口推广使用,此后的40余年间,再未发生过此类重大伤亡事故,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由此而生。

    如今,单索木材抓斗相关藏品就陈列在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并不断启迪当代的青年:只要热爱本职工作、善于发现问题,锲而不舍地攻坚克难、创新,就能获得成功。

    汪成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23级电子信息专业的研究生,每次看到这件藏品,这一创新历程就会更多一次激励自己,无论是应对日常学业中的棘手难题,还是畅想未来投身科研项目,都要有一双敏锐捕捉问题的眼睛,大胆突破常规思维的禁锢。这一境界让人心生向往,也更加催人奋进。

2025年0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