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青年报记者 郦亮 图/受访者提供】
这几天,DeepSeek在文学创作上所体现出来的“天赋”令人惊叹。这个人工智能不仅会写小说,就连被称为中国文学“桂冠”的古典诗词也得心应手。记者了解到,事实上,这几年已经有很多作家在借助人工智能来进行创作,而DeepSeek的横空出世,显然让作家如虎添翼。不过,也有人提出了人工智能介入文学创作的“边界感”。他们认为,人工智能只能是文学创作的辅助工具,而不可扮演主导角色。
DeepSeek作诗刷屏网络
网上各种DeepSeek创作的文学作品这几天刷屏了。这些作品要深度有深度,要创意有创意,就连表述也是金句频出,令人叹为观止。这几天上海虽已入春,但依然乍暖还寒。节气从来都是古代诗歌的永恒主题,只是今人与诗词文化已经相隔甚远,所以记者也尝试让DeepSeek来帮忙。
在记者输入“写一首乍暖还寒的五言绝句”的指令后,也就一两秒钟,DeepSeek的一首《乍暖还寒》便信手拈来。“春来风未定,乍暖又还寒。柳色初含翠,梅花已半残。”通过春风、柳色和梅花几个意象,来写春至而未至,相当精致且巧妙。
惊叹之余,记者还有点不过瘾,随即让DeepSeek“写一首乍暖还寒多穿衣的绝句”。这次同样很快的一首《乍暖还寒》,“春寒料峭时,暖日隐云帷。莫减衣衫早,风来冷自知。”同样相当惊艳。
记者将此作品发给一些文学评论家看,他们大多拍案叫绝。文学评论人郭庆红尤其对第二首《乍暖还寒》赞赏有加。她告诉记者,她最喜欢“春寒料峭时,暖日隐云帷”这两句。一个“隐”字如此轻巧而富诗意,写出了那份初春时的凄冷。
这几天DeepSeek创作的古典诗词在网上铺天盖地。人工智能的厉害就在于其写的每一首都不一样,都值得细品。其实之前,古典诗词从人们生活中消失已经很多年,但随着DeepSeek的出现,诗意生活似乎又回来了。
人工智能从“辅助工具”变身“主导角色”?
网友忙着在元宵节用DeepSeek写诗,其实作家在创作时使用人工智能早已不是秘密。上海著名作家小白就曾直言,他很早就用人工智能来帮助自己写作了。几年前一家写作公司曾请他写一部中篇小说的两个章节,“我采取先由人工智能生成段落,再从中挑选一些词句来进行加工创作的方式来写作。结果3000多字的内容,我搞了两三天,如果我自己写,可能几个小时就完成了。”
而经过不断训练和迭代的DeepSeek,显然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创作能力是大大提升了。小白告诉记者,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不是简单地帮作家完成繁杂琐碎的创作任务,有时它会给作家更多的启发,“我们人类思考一个问题,有时只能达到三到四层,而人工智能可以达到七到八层,它想得比我们深,也可以给我们更多的灵感。”
迅速成长的人工智能,使得其已经可以承担起主要的文学创作任务。去年5月,华师大王峰教授团队就用人工智能创作了一部百万字的小说《天命使徒》。这部作品也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主要由人工智能完成的长篇小说,因为论工作量,人工智能占了70%,工作人员只占了30%,人工智能已经成为这部小说创作的主力。
事实上,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上的不断“开窍”,也让一些业内专家产生忧虑。他们担心,就文学创作这件事来说,人工智能正在从“辅助工具”变身“主导角色”。作家创作和人工智能的“边界感”也在消失。也就是说,未来一些以作家名义发表的作品,很有可能就是人工智能创作的,而且读者根本区分不出来。有人担心,这种“边界感”的消失,正是作家文学创作消失的开始。
专家:人类不会被人工智能超越
这几天,半年多前自己的团队刚刚推出《天命使徒》的华师大传播学院院长王峰教授,也密切地关注着DeepSeek在文学创作上的各种惊艳呈现。“这些作品乍一看都很好啊,但如果你集中地来看,无论是古体诗、现代诗还是小说,DeepSeek创作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一点点小资。”王峰对记者说。
王教授所说的“小资”,就是他发现DeepSeek经常会用一些宏大的词汇来表述具体的细节,“所以乍一看,显得特别有深度。但是你仔细去看它的一些推理性的表述,就会发现相对来讲它就有点儿不知所云。”不过王峰认为,这一点放到文学上来说,倒也是可以的,因为文学本来就是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
不过也就是从这一点来看,王峰对记者说,他认为人工智能还没有超过人类,而且未来应该也只是不断“逼近”,而不会超越。“未来的文学创作,百分之七八十的工作都让人工智能来做,这一点毋庸置疑,剩下的百分之二三十就是人类的创意,就是人类怎么给人工智能一个线索,怎么建立一个框架。”在王峰看来,未来人工智能会止步的地方,就是属于人类的创意,人工智能再强,也不可能像人类作者这样把握得那么具有独特性,那么圆融,那么可以做到细节的精细和一致性。这也是人类最为珍视的东西。
就像在《天命使徒》的创作过程中,王峰团队向大模型输入了两三千条影响作品走向的提示词目,每个词目大概有五六百字。这些提示词目便是“创意”,决定了作品的走向。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判断,王峰认为没有必要对这种“边界感”进行甄别,也不要担心有作家会用人工智能“偷懒”。在大家都可以使用人工智能的前提下,文学作品最终拼的还是创意,是来自作家本人的创意,没有一个负责任的写作者会放弃自己这一点最可珍视的东西。
链接
众多产业行业与DeepSeek“联姻结对”,将为我们带来什么?
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 DeepSeek在多家医院完成本地化部署;微信测试接入DeepSeek;部分地区政务系统已接入……众多行业产业与DeepSeek“联姻结对”的消息接踵而至,令人不禁想问:AI正在加速接入我们的生活,究竟会带来什么?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翟云指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DeepSeek的深度接入既有利于加快破解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急难愁盼”,也有利于加快消除“智能鸿沟”、让社会共享AI发展带来的技术红利。
“DeepSeek接入微信、医院等场景带来了资源整合的功能,接入微信也集成在搜索功能。”一位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感到,这一变化为自己正在开展的大模型底层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打开了新的视域,也为普通人提供了更多便利化路径。
“对于微信这种有大量公众号文章、数据的平台,靠人力整合文本资料是很花时间的。有了AI加持,普通用户在寻找资料方面可以更加便捷,而对于简单的问题,AI也能根据已有资料进行进一步推理并直接给出答案。”他说。
智谱公司的一位算法工程师告诉记者,DeepSeek的接入能提高人工智能应用的整体渗透率,让更多人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体验最新的AI能力,对培育大众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和认知很有帮助。但同时也要看到,大模型技术发展目前还在上升期,更好更强的模型还会持续出现,距离真正形成通用人工智能(AGI)级别的生产力还需要大量算法、技术和工程上的持续创新,希望大家持续关注并且更加大胆地尝试将AI技术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不少专家在受访时也表示,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改变和影响也在引发争议甚至忧虑。
翟云强调,对于DeepSeek这样的新生事物,既要充分释放场景活力,为新技术的应用打造更多“试验场”,从战略层面及时总结提炼科技创新的经验启示,也需正视并妥善应对潜在的数据泄露、隐私侵犯及技术伦理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