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融合AI技术后 能上矿山也能下厨房

让具身智能走进日常生活

青年报 记者 陈嘉音

    展区里展示的实体机器人。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 摄

    论坛现场。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预言,具身智能将成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昨日上午,《具身智能:解锁未来世界的钥匙》讲坛在漕河泾会议中心举办。青年报记者先后走访西岸艺术中心、漕河泾会议中心的机器人展区,发现每款具身智能公司聚焦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人为它打造更敏锐的“感官”和更灵活的“肢体”;有人为它强化“大脑”学习能力……每家公司都在努力拓宽应用场景,从工业制造、物流仓储到日常生活服务,让具身智能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

    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

    上矿山下厨房AI赋能机器人

    对于普通人而言,“具身智能”这个新概念听起来颇有些深奥。但实际上,无论是四足、轮式还是履带式机器人,它们均属于“具身”的范畴;当这些实体机器人融合先进的AI技术后,便共同构成了全面的“具身智能”领域。

    还记得2023年春节档电影《流浪地球》中的傲鲨智能外骨骼机器人吗? 本届大会上,它又有了“新皮肤”了。

    拥有独特的金属光泽、科技感的骨骼外形,高达1.9米的外骨骼机器人成了展区中的“显眼包”。傲鲨智能市场经理顾少华告诉青年报记者,这次亮相GDC大会的傲鲨人形机器人“启元TR1”,是一款结合外骨骼和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创新产品,它结合了外骨骼技术与具身智能,通过27个关节的仿人结构设计,实现了复杂动作的协同作业能力。

    “例如,在矿产开掘、汽车总装等场景中,身高1.9米、体重120公斤的‘启元TR1’机器人可提供单臂10-30kg的助力,甚至能连续两小时独立搬运重达40kg的部件,大幅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开启了人形与外骨骼机器人的新纪元。”顾少华说。

    做三明治、涂沙拉酱、烤吐司 ……在西岸艺术中心A馆入口,智元远征系列的A2-D人形机器人的舞台明显更“生活化”。这款机器人不仅能调配厨房小料,还能完成桌面擦拭、奶茶制作和超市取货收银等动作。

    据了解,自去年8月发布后,A2-D机器人已累计销售200多台,能实现原地转向、2米高度位置抓握、越障等多个动作。“A2-D人形机器人采集的数据,40%来自家居场景,主要聚焦于做三明治、熨烫衣服等C端领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智能仿真平台向全球开放

    从春晚上扭秧歌,到工厂里拧螺丝,再到餐桌上泡咖啡……具身智能强调智能体与物理世界的交互,通过身体的感知和行动来学习和决策。未来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提升智能体的环境适应性和任务执行能力。

    在本次大会上,FIRA机器人世界杯中国组委会联合上海交大教育集团,共同启动战略合作。FIRA全球执行主席,德国的Jacky Balters教授表示:“2025赛季将开启人形机器人足球的竞技新时代,我们特别增设了极具观赏性的全自主人形机器人足球项目,这不仅是技术突破的试金石,更是对人工智能算法、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全面考验。”

    此外,浦江AI生态论坛迎来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通用具身智能仿真平台桃源2.0(GRUtopia2.0),并面向全球开发者开放。

    青年报记者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获悉,本次全新升级的桃源2.0,是在首个“城市级”大规模仿真平台桃源1.0的基础上,凭借通用模块化框架、场景资产自动化生成、高效数据采集系统三大革新,进一步向通用化、多样化、易用化迈进。仅通过单一平台、简单代码输入,即可实现仿真环境中机器人灵活训练,提升数据采集效率,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站式”具身智能开发解决方案。

    上海AI实验室近期完成首次“虚实贯通”技术体系全闭环验证,在“真实—模拟—真实”(Real- to- Sim- to- Real)路径下,加速打造可自主演进的具身智能进程。作为该体系“模拟”环节的核心,桃源2.0以高性能仿真,推动具身智能“在虚拟中走向现实”。

    为满足用户对定制化数据采集的需求,桃源2.0提供了面向操作、导航任务等高效数据收集管线,让系统更易用高效。研究人员首创设计了双手协调的“隔空操作模式”,相较传统空间鼠标方式,可实现5倍的操作效率提升,单人一天即可采集上百条复杂操作数据。

2025年0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