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解读当代青年书架里的时代密码

青年报 记者 刘昕璐

    豆瓣读书平台作为青年网民聚集的网络在线阅读空间,不但吸引了许多00后用户,还留有大量90后、80后青年网民。在年龄结构上,40岁以下用户占据了该平台的绝大部分。平台存有记录的书籍超过2000万本,覆盖了市场中绝大部分的中文书籍。大家的阅读与思想消费变迁有着怎样的趋势?

    日前,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复旦大学价值认知传播与人机协同治理交叉学科团队与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其中,课题组采用“滚雪球”的数据搜集方法,获取了2014—2024年间9万余名用户的历史阅读记录共计2235万条,聚焦反映公共领域思想的书籍,即带有“社会”标签的书籍,尝试勾勒青年网民的思想变化。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青年网民的阅读热点

    从宏大叙事走向生活与主体意识

    2014年到2024年的十年间,最受读者关注的20本书籍中的绝大多数都发生了变化,青年网民的关注焦点从关于政治、历史、时代的宏大叙事转向生活与主体意识。

    课题组基于豆瓣平台采集了9万余名用户的全部历史阅读记录共计2235万条,结果显示,最关注的书籍从政治、历史、时代的宏大叙事走向生活与主体意识,“生活”“工作”与“女性”构成新时期青年网民的阅读热点。

    课题组通过计算每本反映社会思想书籍的阅读量,得到了2014年和2024年两个时期最受样本读者关注的20本书籍,并对两个时期最受欢迎的20本书籍内容开展语义网络分析。十年间,最受读者关注的20本书籍中的绝大多数都发生了变化,青年网民的关注焦点从关于政治、历史、时代的宏大叙事转向生活与主体意识。

    具体来说,在2014年间,“政治”“历史”“时代”构成了当时读者最关注的主题。读者们对《观念的水位》《民主的细节》《历史深处的忧虑》等反映社会制度及相关议题的研究感兴趣;也对《枪炮、病菌与钢铁》《旧制度与大革命》等历史社会题材保持热情;还对诸如《大数据时代》《娱乐至死》等社会议题有所关注。

    在语义网络分析中,“中国”“美国”“社会”“国家”等词构成了这些书籍最核心的关键词。“国家”与“社会”是青年网民认识社会的主要观察尺度,倾向于了解政治、历史构成的“波澜壮阔”的社会。与此同时,青年网民也不乏关注社会心理方面的书籍,如《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清醒思考的艺术》《乌合之众》等。

    相比于2014年读者对宏大叙事或微观心理的关注,十年后的2024年,青年读者则对日常生活、性别主体等内容青睐有加。“生活”“工作”与“女性”构成了这一时期青年网民的阅读热点。诸如《东京八平米》《倦怠社会》等书描绘了青年网民普遍思考的生活状态,如何面对孤独,如何寻找生活的意义;《我在北京送快递》《工作、消费主义与新穷人》等书则关注社会工作场景;而《盐镇》《始于极限》等书籍关注的女性话题以及性别不平等现象也是当下青年网民较为关注的面向。

    课题组通过对比两个时期的语义网还能发现,原本在2014年较为核心的“中国”“美国”等要素已经让位于“女性”“工作”等要素,而这两个在2024年最为核心的关键词甚至没有出现在2014年的主要关键词中。

    丁超逸,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他也是此次《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参与成员之一。对报告中揭示的这一点,他深感共鸣。

    “这些年会发现,日常生活、新兴职业相关的书籍、影视剧和平台视频,会关注得更多一些,同学朋友之间对这些内容的交流也很多。记得之前一次课堂分享,有同学就分享过一本关于快递小哥的书以及相关的纪录片,那天晚上,我们周围同学就一直在讨论,大家很感兴趣,这能让普通人被看见,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不同职业和领域的人。”丁超逸说道。

    思想消费的变与不变

    十年阅读关键词里的坚守与突围

    课题组指出,“中国”“社会”“国家”作为恒久不变的阅读内容贯穿当代青年对社会的理解与思考方式;青年网民对性别议题的关注快速上升,并逐步转变国家视野。

    课题组在最受青年欢迎的20本书的范围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考察的书籍范围,比较了2014年和2024年间分别有获得超过30名样本读者的书籍,进而考察在青年网民的阅读中,哪些内容是在十年间保持不变,哪些内容是新兴的,又有哪些内容已经是衰退的。对于这三类书籍,课题组使用TextRank算法分别计算了三类书籍中每一类的关键词。结果发现,“中国”“社会”“国家”作为持续性的阅读内容贯穿了当代青年对社会的理解与思考方式。

    “中国”“社会”“国家”等词语是这三类书籍共同的关键内容,这表明,人们对社会议题和现象的核心始终围绕这些要素,即便有些书籍的关注度衰落,依然会有新的书籍去描绘这些内容并受到关注。这些书籍的前10个主要关键词及其重要性几乎没有差别。

    反映中国社会类的书籍一直是丁超逸从小到大会选择阅读的类型,“小时候是更偏向浅显易懂的读物,知识普及性更强,学校老师也会推荐一些,比如,高中老师推荐过《乡土中国》,长大特别是步入大学后,会开始看一些理论性、思想性更深刻一些的书。”丁超逸说。

    与此同时,报告揭示,在青年网民维持关注的部分书籍中,“权力”是不同于其他发生变化了的书籍的核心议题,这一关键词并没有出现在新兴或衰落书籍的主要关键词中。权力要素长期以来是青年网民关注社会的核心视角。青年用“权力”要素构建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随着中国国家发展与民族自信心的提高,青年网民也正在转变国家视野。

    而在新兴的书籍中,“女性”“孩子”等词语是十分具有特殊性的关键词。青年网民对性别议题的关注正在快速上升。这一变化也与许多社会事件相呼应,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广泛讨论。十年间,女性主义思想在青年网民间得到了广泛传播。

    阅读媒介的悄然变化

    数字化阅读新风尚让墨香无处不在

    平台的多元化,也让青年的阅读在发生变化。听书和视频讲书等新兴数字化阅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阅读也从书桌拓展至地铁、咖啡厅等碎片空间。

    与此同时,课题组通过对2014年和2024年两个时间段青年主要阅读的书籍文本内容搭建语义相似网络,还识别出了两个重要的、在2024年新兴的书籍类型:红色文化思想以及女性主义思想类型。

    反映红色文化思想类型的代表书籍中,有一些具有较高抽象层次的政治哲学著作或理论著作,也有一些如《筚路维艰》等反映特定时期具体历史情景的研究。尽管这些书籍的题材与写作目的不尽相同,但大多涉及同一主题,即社会主义发展。青年网民经常会使用阶级视角表达对现有社会制度的观点,更愿意从底层立场出发,支持更加平等的制度构建,也经常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劳资关系展开探讨。

    反映女性主义思想类型的代表书籍则聚焦女性生活以及家庭生活,既有女性主义和亲密关系的理论著作,也有描写女性家庭生活或亲密关系的经验作品,也有从不平等的视角看待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如强调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青年网民认为,性别构成了主要的权力关系,主张追求女性的职业发展与经济独立。

    课题组认为,尽管这两种思想类型的核心理念不尽相同,但在理解社会现实的过程中,二者存在联系。许多读者在解读相关社会现象时会同时借用这两种思想资源或概念,关注不平等。面对一些社会问题,青年网民愿意同时寻求左翼思想与女性主义思想作为思想理论资源,形塑了他们独特的思考现实的方式。

    00后的程先珏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024级民商法专业研究生,她曾荣获2024年“世纪火种”校园讲书人大赛中获大学组一等奖,当选为2024年大学组唯一的“金牌讲书人”。在她的阅读习惯中,也会比较多地去关注女性作家的作品和女性主题书籍,她此前阅读的《顺风而生》等书籍都向她传递女性自我力量和生活智慧,也给生活注入很多新的能量。“这反映女性自我意识的提升和社会对女性议题的关注吧,各家出版社也会比较敏锐于此,进一步促进了这类书籍的繁荣。”她说。

    丁超逸和程先珏都还提及了阅读媒介的变化都在进一步帮助自己拓展阅读面。“我的一个很大感触是,平台的多元化,也让我们这一代的阅读在发生变化。豆瓣读书以前我更多会用电脑打开网站,但现在基本都是App或者公众号。这两年,小宇宙这样的音频平台,可以听书评、讨论、观点等,能及时了解其他同龄人的看法和思想动态。B站、小红书这样的平台,则让大家能通过照片和视频了解彼此。我还特别关注了一个UP主,每月付费看他的读书栏目,感觉也很有意思。他对中外书籍的解读,感觉很符合我的预期,这也部分改变了我的读书习惯和阅读范围。”丁超逸分享道。

    “前阵子参与实习,地铁通勤时间来回要有三个小时,我就会在地铁上打开微信读书,通过阅读的滋养,在日常也有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程先珏说。

    专家视角

    在阅读中让自己成为问题的“解答者”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严宇鸣是一名80后,无论是报告结论还是在校园的观察,他都能感知到青年人在阅读中的一些变与不变。

    “年轻人对主体意识的关注明显提升,对国家社会的自信心也在增强,”严宇鸣说,拿他当时读书的环境来看,大家十分关注西方译著,无论是西方社会学理论、政治学理论、经济学理论,都会读得比较多一点,但如今的青年可能对这些纯理论性的或纯西方理论的经典著作,感兴趣程度会降低,他们更倾向于追问自己的解释框架,青年阅读关注点的变迁,本质上是其主体意识增强的体现,他们开始从中国本土文本中寻找答案,更关注与自身生活直接相关的议题,这也是一种代际更迭的必然。

    “中国”“社会”“国家”作为持续性的阅读内容贯穿了当代青年对社会的理解与思考方式,严宇鸣认为,很多青年正是从阅读和实践的互相印证中,更加深刻理解改革开放与当下许多政策的必然性。而红色文化思想以及女性主义思想类型的增多,也是青年试图通过阅读解读现实环境、指导生活的一种路径。

    当下,从高校图书馆的一些借阅量靠前书籍的统计中,《毛泽东选集》等红色经典重新进入同学们的视野。“这并非单纯的主旋律宣传使然,而是青年试图从阅读中对社会公平、‘996工作现象’等提供批判性视角,让自己成为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解答者’。”严宇鸣这样认为。

    置身于内卷加重、短视频包围碎片时间的当下,在严宇鸣看来,青年人能静下心阅读,分享自己的观点,于观点碰撞中增强逻辑思辨,丰富阅读选择,本身就值得鼓励,当然,在阅读当中,还应该想办法对他们做好引导,他建议,进一步为青年创造一个好的阅读氛围,去分析他们偏爱的文本类型,搭建进一步交流的空间,促进进步思想转化为行动的可能,这些都是值得大家进一步予以关注和推动。

    ■04-05

2025年0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