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自己用藕片做拓印。

小朋友正在专心地画画。

小朋友围坐在老师旁边,听哪吒的故事。
【文/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图/青年报记者 常鑫】
“天雷滚滚我好怕怕,劈得我浑身掉渣渣……”随着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热映,“吒儿”的经典台词也在青少年中流行开来,甚至幼儿园的萌娃也能张口来一段。面对电影火爆的热点,如何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们了解更多优秀传统文化?
新学期开学后,上海市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开展了一次“哪吒”主题活动,孩子们讲哪吒故事、演哪吒角色,还拓印藕片、品尝藕粉,在好玩又好吃的活动中体验了浓浓的传统文化。
在活动中调动五感,浸润传统文化
“殷夫人看着坐在墙上的哪吒,说想陪他踢毽子,哪吒爽快地答应了……”在乌南幼儿园的一间教室里,一位小朋友正在绘声绘色地讲着电影《哪吒1》里的剧情,其他小朋友围坐在旁边听得聚精会神,当听到哪吒把家都踢塌了的时候,小朋友们开心地笑了起来。
除了讲故事,老师还带领孩子们用藕片做拓印。“把颜料涂在藕段上,按到纸上,再用棉签蘸了颜料画其他的部分……”在老师的指导下,绿色、蓝色……一个个色彩缤纷的“藕片”出现在了纸上,童趣盎然。
除了缤纷的色彩和藕段的独特触感,活动还调动起了孩子们的味觉。一碗碗热乎乎的藕粉让孩子们满口生香,意犹未尽。“太好喝了,是甜甜的味道。”不少孩子喝完一碗还吵着要第二碗:“老师,再给我加。”
在讲故事、绘画、拓印以及品尝藕粉的不同环节中,孩子们了解了哪吒闹海的故事和他勇敢的精神,也知道了莲藕、莲花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象征和意义。
“最近《哪吒2》非常火,我们在班级里做了调查,大部分孩子都有《哪吒1》《哪吒2》的观影经验,而且非常喜欢哪吒这个人物形象,所以我们结合幼儿园的育人目标‘中国心 世界情’,设计了这样一次活动。”乌南幼儿园境外班班组长任圆圆介绍说。
整个活动中,为契合电影的热点,老师精心设置了一些适合班级孩子年龄特点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在讲述哪吒的故事中,用浅显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受哪吒的精神;在用藕段拓印、品尝藕粉过程中,让孩子们了解莲花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在乌南幼儿园园长龚敏看来,这样的“分享”活动中,孩子们运用了听、说、做、尝等“五感”,是非常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而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也悄无声息地浸润到孩子们的心田里。
听非遗故事,播下热爱的种子
类似“哪吒”这样的主题活动,经常在乌南幼儿园开展,也给孩子们带来了许多在日常学习中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在过去一年间,就有剪纸、竹丝编、面塑、沪剧、舞龙等多个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大咖”走进乌南,和孩子们面对面讲述非遗故事、展示非遗技艺。
龚敏至今记得,在徐翠艳老师讲述竹丝编文化时,一个萌娃问道:“你有没有伤到过手?”这让龚敏非常感动:“孩子观察得非常仔细,知道竹片可能会伤手。”而在与“上海剪纸”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继海先生互动时,看到孙爷爷从怀中掏出一把剪刀,三两下就剪出了漂亮的图案,孩子们非常崇拜。得知孙爷爷从6岁开始学剪纸,不少萌娃都很震惊:“你这么老了还在剪(纸),本领真大!”孙爷爷则笑着回答:“是因为喜欢。”那一刻,不少孩子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跟着孙爷爷学习了许多剪纸的好方法,我也想把剪纸的本领传给乌南更多的弟弟妹妹。”乐乐同学说。
“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就是在孩子心中播下一粒种子,让他们深刻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龚敏介绍说,乌南幼儿园地处市中心,是一所与新中国同龄的学校,7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也是与祖国一脉同辉。“这么多年来,我们在课程上做了很多大的改革。比如,改革开放时,我们提出过多元文化,后来发现这还不够,于是又做了一次改革,让中国力量被‘看见’。”在此基础上,近年来,乌南幼儿园找准课程中的文化根基,继续进行课程改革,力求凸显中华文化的根基和脉络。
“现在的课程,更多是把中国文化的元素在方方面面中润物细无声地呈现出来,并通过课程的四个样态呈现出来,让孩子们能浸润其中、充分感知。”龚敏说,目前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了主题月、文化周、节庆日、特别时四个样态,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体验丰富的文化活动。比如,云南文化周、新疆文化周期间,幼儿园会连线云南、新疆当地的幼儿园,在线上开展各种活动。“这个过程中,当地的小朋友会非常骄傲地介绍当地的文化、服饰、食物等,上海的小朋友也能知道中国的地大物博,并了解祖国深厚的文化根基。”龚敏说。
在龚敏看来,当今这个时代,幼儿园作为孩子的入学第一阶段,更应该注重文化根基的传承,“如今的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在他们的学习中融入对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是非常有必要的,今年我们会加大孩子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体验力度,并把更多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点燃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