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建议】新时代新挑战,更应建设好家风

青年报 首席记者 范彦萍

    时过境迁,传统的“婆婆媳妇小姑”家庭结构模式,早已演变为丰富多样的形态。昨天是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全国政协委员王丽萍与谷好好,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一项建议,期望以此推动全社会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新时代新课题新挑战

    家庭结构多样化,传统家风约束力减弱

    2025年2月1日出版的第3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2月12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讲话的一部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文章的内容,王丽萍读了一遍又一遍。这也让她萌发了一个念头,她想要从家庭、家教、家风三个维度,围绕“家”这个主题建言献策。

    于是,王丽萍找来了谷好好。同为女委员,双方理念一致,一拍即合。她们都觉得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尽管家庭至关重要,但在调研中,两人发现,当下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受到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呈现出新变化与新趋势。

    在王丽萍眼中,传统与现代交织,家庭结构不断变迁。随着科技进步、家庭教育理念更新,以及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全社会更需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现代家庭结构日趋多样化。传统大家庭逐渐小型化,规模不断缩小,同时,单亲、重组、独居等多元化家庭形式日益增多,传统的‘婆婆媳妇小姑’家庭结构,已向多样化转变。”

    “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家庭教育带来全新课题与挑战。”这是谷好好最深切的体会。她认为,科技发展与人工智能浪潮,已深深融入生活的每个角落。互联网和智能设备,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工具。社会环境变化、竞争压力增大,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愈发侧重升学、就业等现实目标。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更多依赖手机、视频通话等方式,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影响了现实中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

    两人在探讨中还发现,传统家风的约束力有所减弱。例如,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风气面临考验,传统家风那种需长时间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受到强烈冲击。

    新机遇新作为新变革

    充分利用人工智,营造好的家庭环境

    王丽萍觉得,传统家风中的精华部分,仍需加大全方位正面宣传力度。比如,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当然,时代在变,我们也要注重在线上线下,持续推出公众喜闻乐见的‘家’产品,放大各类‘家’典型的示范效应,依托‘家’阵地,打造涵养良好家风的多维场景,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家’活动。”

    作为文艺工作者,王丽萍认为自己应以身作则,生动讲好古代先贤家风故事、革命先辈红色家风故事,以及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故事;积极传播对家庭观念、家风家教的理解与倡导,推动良好家庭风尚的形成。

    她还建议,充分整合“家庭—学校—社区”资源,切实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建好用好网上网下家长学校等平台,进一步完善家庭关爱服务工作。关注家庭,尤其是孩子的情感需求与心理成长。利用社区教育机构、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资源,丰富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体验。鼓励更多志愿者投身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在谷好好生活的年代,有一句话叫“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谷好好认为,家庭成员也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互联网,接纳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比如,家长要言传身教,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水平。“我认为,家庭成员要学习新的互联网知识,社交媒体和网络社区要成为弘扬家庭文明的新阵地。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为家庭教育以及孩子成长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要警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如过度依赖、隐私泄露等问题。”

    ■05

2025年03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