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一河”再提升

呈现滨水空间的“上海方案”

青年报 记者 刘晶晶

    “一江一河”站在更高的起点向着世界级滨水示范区“再出发”。青年报记者 徐易飞 摄

    “一江一河”沿岸地区在开放空间品质、公共服务能力、文旅商体展融合等方面还有哪些提升空间?今年2月,《黄浦江沿岸地区功能融合发展和空间品质提升专项规划(2025—2035年)》和《苏州河沿岸地区整体风貌与开放空间提升专项规划(2025—2035年)》已经市政府批复。3月10日,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在上海设计中心召开“人民城市进行时,一江一河再出发”专项规划发布会,共绘“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区蓝图。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滨水岸线进一步拓展

    “一江一河”贯通后,人民满意度持续提升。滨江休闲人口增长超170万人,滨江贯通整体满意度超过90%。国际影响力也逐步增强,全球顶尖企业全市集聚度超过80%。市规划院副院长赵宝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规划,对标的将是世界级滨水区,以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更高标准以及更具温度的整体规划来考虑。据介绍,此次专项规划编制是在约2万份问卷调研、近40场座谈的基础上形成的。

    本次专项规划编制,全面统筹“一江一河”滨水岸线及沿岸广阔的腹地区域,从水域向腹地,分为内中外三个层次,其中内层范围为水域及水际向外约100~400米,重点聚焦亲水公共空间氛围营造;中层范围为内层向外约500~1000米,以临水街区的品质提升为重点;外层范围为中层向外约2公里的滨水空间,为规划赋能拓展区域。

    其中,黄浦江规划范围北至定海路-军工路,向北衔接大吴淞地区;南至银都路-芦恒路,向南衔接大吴泾片区,覆盖流域全长约50公里。苏州河规划范围东起河口,西侧由外环以内向上游拓展,经虹桥商务区、至嘉松北路和嘉松中路,河域全长约33公里。

    根据专项规划,“一江一河”的规划研究根据“纵向分段、横向分层、竖向赋能、内向做活、外向联动”五项规划策略开展。

    纵向分成不同主题功能段

    纵向分段,即在总体格局上,突出以江河为主脉,分成不同主题功能段,一一展开。黄浦江采取“一江两岸整体谋划”,打破行政边界制约,联动滨江腹地,形成五大主题段落,绘就形成蓝绿交织、清新明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乡融合格局和沪派江南画卷。

    各主题段由东向西分别为:东段以“百年新秀带、活力桥头堡”为设计意象的新质秀岸段;中一段突出“百年大计、世纪经典”的世界客厅段;中二段强调“活力珠链、浦江之心”的文博创链段;中三段彰显“时尚活力、卓越水岸”的艺文智岸段;南段凸显“自然艺术、水乡秀场”的沪派秀场段。

    苏州河向西拓展、腹地延伸,将串珠成链、还水于民,打造“水域活动带”“水际景观带”“沁水公共休闲带”和“临水街区体验带”。各主题段自东向西分别为:东起河口西至昌平路桥,以“海派经典、上海风情”为设计意象的都市经典段;东起昌平路桥西至曹杨路桥,以“花漾律动、工业遗韵”为设计意象的时尚创意段;东起曹杨路桥西至真北路桥,以“艺文清湾、青春绽放”为设计意象的校园风情段;东起真北路桥西至外环吴淞江桥,以“水城共融、蓝绿交织”为设计意象的新绿宜居段;东起外环吴淞江桥西至嘉松北路吴淞江桥,以“湿地入城、科创水乡”为设计意象的生态创新段。

    横向形成“五带并行”

    横向分层,即从水域向两侧水岸拓展,形成“水域活动带、水际景观带、亲水公共休闲带、临水街区体验带、滨水腹地联动带”五带并行的空间范式,通过丰富水上活动种类,优化水际线景观品质,提升公共空间游憩体验,激发滨水街道活力,实现蓝线内外、红线两侧、两岸空间统筹与系统提升。

    如针对黄浦江,将以多种手段增加“临水开放空间”的规模,改造及新增滨江公共空间65.6公顷,推动沿岸4处大型公园、校园的全面开放,修复6处生态湿地,提升滨江骑行体验,打通7处断点,优化11.8公里骑行路线。又如苏州河畔的苏河湾街区,规划通过统筹滨河开放空间与滨河路设计,进一步提升水际和水岸空间的亲水性、人性化;激活浙江北路,形成从滨水、开放空间、商业设施到天潼路的活力空间。

    竖向赋能,主要是强调空间复合,功能融合。结合公共空间利用方式创新,激活滨水绿地闲置空间资源,从粗放向精致转型,形成空间体验多样、功能内涵丰富的公共交往空间。注重以立体化方式增加可活动的滨水空间规模,改造建筑第五立面、增加屋顶绿植、利用桥下空间变消极为积极。如黄浦江沿岸将推动200多公顷灰色空间改造利用。又如长宁曹杨路桥、凯旋路桥、古北路桥、中环等桥下空间的改造利用,通过展示艺术创意、灵活设置运动活动场地、增设服务设施等方式,不断吸引市民打卡,成为“别有洞天”的滨水空间。

2025年0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