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正在从需求端,挖掘新兴信息消费场景潜力。青年报资料图
3月1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旨在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聚焦“稳增长、促就业、扩消费”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重点领域,培育经济新动能,营造创新发展优质生态。青年报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市经信委将从供需两侧共同发力,继续推动本市信息消费更快更好发展,为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
挖掘新兴信息消费场景潜力
“我国新型消费概念不断拓展,‘谷子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兴信息消费场景持续涌现。”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裘薇介绍,目前,上海正在从需求端,挖掘新兴信息消费场景潜力。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市服务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已成为畅通循环稳住经济大盘的关键领域,也是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功能能级的重要支撑。据统计,2024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2189.44亿元,同比增长5.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占GDP比重78.2%,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中设定的75%的目标。
裘薇表示,市经信委将及时聚焦重点场景领域,联合我市拼多多、小红书、美团、携程、哔哩哔哩等龙头企业,通过上海信息消费节、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重点平台,举办本地品牌互联网营销、国漫二次元专场、银发经济专场等重点活动,推广线上医保购药、无人机配送、“AI+游戏”等新型信息消费模式,通过政策举措与媒体宣传的同步推进,激发本市信息消费新需求,带动市场扩圈新活力。
从供给端,完善新型信息消费产品矩阵。紧跟当下数字产业前沿热点,围绕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领域推出一批新型信息消费产品与服务。人工智能方面,聚焦金融、教育、医疗、制造等重点行业,着力打造一批可复制推广的AI应用场景,加快推进大模型、具身智能等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上海率先运用。元宇宙方面,围绕XR智能终端、云端渲染、3D引擎等方向,遴选一批元宇宙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组织重大应用场景“揭榜挂帅”,培育一批链接技术方和场景侧的专业服务商,打造综合性标杆场景。
据悉,上海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持续保持两位数产业增长,在网络游戏、在线视频、生活服务、网络文学等细分赛道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共有15家互联网企业入选“2024年中国互联网综合实力前百家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工业服务业门类齐全、优势初显,以工业服务业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营收突破3.34万亿元,增长7.7%。已培育40家产业互联网示范平台,标杆企业如黑湖科技的“云化生产管理软件”市场份额排名全国第一。
优化重大活动审批和管理
市发展改革委介绍,本次印发《若干措施》从强化服务经济主引擎作用、培育服务业发展新动能、激活消费促进服务业提质扩容、营造服务业发展优质生态等四大方面部署了31条措施。
在加强人才引培方面,提出支持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全球顶尖科学家和大师级人物在沪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建立本市重点服务领域人才需求目录。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提升职业培训能级,推动产教融合。
在丰富消费举措方面,提出加大促消费力度,加强市区联动,扩大消费券内容和商户覆盖范围,统筹有序发放专项消费券。优化重大活动审批和管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大型营业性演出可售(发)票数量限制。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壮大夜间经济、银发经济等新业态,开发“谷子经济”、邮轮旅游等新消费产品。
在拓展市场空间方面,提出推广服务用券,支持浦东新区、静安区、徐汇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等发放专业服务券、新质服务券等,鼓励更多区域复制推广。支持应用场景开放,围绕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发布应用场景指南,对标杆场景项目按照规定给予奖励。鼓励拓展国际业务,支持专业服务机构“伴随出海”,服务本土企业出海经营。支持金融机构为“走出去”企业提供跨境资金结算便利服务。
在降低企业成本方面,提出缓解经营压力,支持专业服务等领域成本抵扣。降低融资成本,将科技服务业企业和机构纳入科技履约贷支持范围。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数据贷、云量贷等金融创新试点,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将算力和语料作价入股开展多元融资。支持微短剧项目开展版权质押融资。支持物流仓储设施项目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提高财政资金引导效能,扩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拓展使用范围并优化支持方式,加大向广告、法律、人力资源服务等领域倾斜力度。
在强化主体培育方面,提出加大创新型企业总部支持力度,优化完善储备、评估、认定和奖励机制。打造人力资源、软件、科创等高能级园区平台。
在提升企业感受度方面,提出做优企业服务,优化“一网通办”惠企政策精准服务平台。优化监管执法,深化新业态新模式的包容审慎监管,在部分行业开展“沙盒监管”制度试点。
下一步,市发展改革委将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会同相关部门推进政策落实落地,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加大前瞻布局,高质量谋划“十五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市各行业主管部门也将加强对本领域已出台政策的动态评估,及时做好政策迭代更新。同时,鼓励各区结合服务业发展实际,细化完善配套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