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开展“乡村小微空间重塑共建”课题。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周贇 吕客
本报讯 在《香化技术》课程中,同学们听到了中国古代香料贸易与“一带一路”的历史回响,更为深入理解全球化中的中国角色; 而在一场主题为“纪念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五卅运动一百周年”别开生面的巴士研学活动中,“初心号”巴士成为穿越时空的红色信使,将建党前后工人运动的星火历程化作可触摸的城市记忆……
如何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当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正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和学科协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让思政教育从“孤岛”走向“全域”,真正融入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
让思政教育成为“大合唱”
“思政教育不是一门课的‘独角戏’,而是全校乃至全社会的‘大合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海瑾说,学校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在顶层设计上,学校紧密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价值观塑造嵌入技术能力提升中,通过学科融合、实践转化和数字赋能,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协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彰显“以德为先、以人为本、以应用立校、以技术报国”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旨归。
据介绍,在《美丽中国》课程中,生态学院、化工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组建教学团队,结合全校美丽中国的政策研究和科研成果,将跨学科知识以及校企协同场景化实践,通过“真实问题导入—政策梳理和技术创新求解—社会实践验证”的闭环设计,将绿色发展的“生态共识”转化为“生态行动”。学生们参与“城市口袋公园生态设计”“乡村小微空间重塑共建”等课题,在技术中渗透“科技向善”“生态责任”等价值观,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该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从“孤岛”到“全域”,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构建了校内外360°育人生态体系,让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每一个链条。学校成功获批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重点试验高校以及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让思政教育滋养每一位学子
实践教学是连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桥梁。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创新实践教学载体,从“大手牵小手”到“巴士课堂”,从一体化联动到虚拟仿真,实践赋能让思政教育真正“活”起来。
当下AI火爆出圈,如何利用新技术赋能思政教育?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引入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了沉浸式思政实践体验场景。
“思政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行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向前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思政教育向更加个性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用实践赋能,以技术赋能,学生们在互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熔炉式课堂不仅打破了大中小学之间的壁垒,还激活了思政教育服务社会的内在价值,真正成为了连接“小课堂”与“大课堂”的桥梁。
“有温度的思政大课,不仅传递知识,更传递梦想和力量。”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庆松说。未来,学校将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继续深化思政教育改革,探索更多“小课堂”与“大课堂”融合的新路径新方法,让思政教育滋养着每一位学子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