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制图 贾英华】
“流量的尽头是‘带货’。”这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调侃,亦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处心积虑积攒流量的行为面前,流量不过是变现渠道,无论屏幕的哪一头都心知肚明。如果将目光投向目的似乎不与利益挂钩的人群,比如来自正儿八经的医院里有名可查的门诊医生,他们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学写剧本、学表演、学拍摄、学剪辑……他们挖空心思生产“爆款”作品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厘清这一问题,也就回答了他们凭啥“走红”。
近些年,不少医生坐诊时总是收到来自病人的质问,诸如:“你给我用的药怎么跟我网上查到的不一样?”“网上说我这个病需要住院手术,你这就让我走了?!”其实,病人口中的“网上”信息源也经历了变迁,从招徕生意的软文、销售式网络问诊到为了卖货的伪科普短视频以及有问必答的生成式AI技术,都给医疗行业带来了很大冲击,尤其是医生的权威性不断接受着挑战。在信息鱼龙混杂的流量时代,越来越多的医生选择主动出击,拿起相同的工具扫清信息障碍,向大家科普真正有用的知识。
一开始,他们可能略显笨拙,即使有着专业知识背景,但缺乏对短视频制作方法和传播规律的认知,后来随着刻苦钻研而渐入佳境,斩获理想的流量。他们的科普行为是自发且公益的,不断攀升的流量并不是变现的激励,而是对传播科学和健康观念的成果的数据体现。每一个播放量、浏览量的背后,都对应着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认知进步,进而养成对其他复杂信息进行甄别的习惯。那么,医生自己收获了什么?制作了不少爆款作品的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医生给出了一致的看法:为了保证讲解准确又科学,他们必须查阅大量的专业文献资料,把每个专业问题都研究透彻。平时临床工作里没深入思考过的问题,在科普创作的时候经过重新思考而找到了答案。
但在巨大的流量面前,有没有沦为流量奴隶的可能?在进一步思考的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上海在近日推出了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如禁止医疗工作人员以健康科普形式带货等,以期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行为,营造清朗的互联网健康科普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在医生得到监督之时,我们也应主动辨别“李鬼”,有些账号堂而皇之冒充医生名号,如前阵子在短视频中惊现知名医生张文宏在售卖一种蛋白棒产品,但很快被鉴别是AI合成视频。学习使用和辨别新技术、新工具,也是屏幕两头共同的事。
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