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人景人人人,
怎么解?

青年报 文/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文/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随着春日暖阳驱散冬天的寒冷,上海市民的游春热情也被唤醒。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上海多个公园出现客流高峰,大宁公园白沙滩成为“海滨浴场”,通往共青森林公园的路一公里开了半小时,去上海动物园看网红孟加拉虎“红糖”要排队一个半小时,顾村公园更是一天涌入10万人次……

    市民喜欢出门赏美景,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他们确实有心仪的地方可去,则是受益于上海在建设“公园城市”方面付出的努力。2021年,上海出台《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绿色空间开放、共享、融合。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建成近1000座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5平方米,相当于为每一位市民都提供了一间房大小的绿地。

    基础设施的巨大进步使市民敢于出门、乐于出门。因为大家知道,今天的魔都推门能见绿,处处能“躺坪”,它有充足的休闲空间,能让人松弛下来。这进一步激发了市民的游春热情,上周末各大公园人山人海的盛况,正是热情迸发的结果。可以说,这是城市建设与市民需求的一次“双向奔赴”。

    当然,相比23.35平方米的广州、19.1平方米的青岛、12.27平方米的杭州,上海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全国范围内仍然不算高。这受到市区土地存量有限、地价高昂等客观条件限制,短期内无法改变,各大公园尤其是“网红”公园人满为患,也就很难避免。网友感叹的“误入大宁公园海滨浴场”“今天共青森林公园大概来了1亿人”等景象,恐怕要延续一段时间。

    这一方面考验着公共服务的管理能力,从相关部门到公园都要加强管理,制定预案,防止出现“过分扎堆”的情况,为市民营造安全愉悦的游园环境。另一方面,市民也应养成错峰出行的意识,尽量避免“人挤人,轧闹猛”。

    其实,如果做好引导、引流工作,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状况的。在建设花园城市过程中,上海一直遵循“见缝插绿”的原则,有很多“小而美”的设计。例如,一大批防护绿地、拆违改建等城市“边角料”被打造成口袋公园,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公共活动空间。这些看似破碎的空间如同一条条溪流,如能充分利用,将减轻主河道承载的压力。此外,民间藏龙卧虎,有关部门不妨向民间取经,共同摸索新路径。

    破解超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瓶颈,既需要“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智慧,也需要精细运营的巧思、群策群力的能量。当城市治理的绣花针穿起各个维度,我们也就能在钢筋森林里绣出人与自然的诗意共生。

2025年0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