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可以是作曲家

市民数字音乐大赛科技感十足

青年报 记者 郦亮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本报讯 人工智能正在渗透到生活的各处,包括音乐创作。作为今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最早开启的赛事之一,“未来有数”202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数字音乐大赛3月30日战火重燃。这个赛事势必将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人工智能迅速降低了人们涉足音乐的门槛,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数字音乐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而市民数字音乐大赛的范围也很宽泛。根据数字音乐大赛的规则,参赛者可以运用各种数字音乐工具和技术,创作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地域特色的音乐作品。征集内容包括“红色旋律与海派乐章”“传统文化·国潮新声”“全球电音·跨界融合”“AI乐章·未来之音”“创意无限·歌颂和谐”五大类。本次大赛不限国籍,不限年龄,仅凭热爱即可参与,这是一个十分包容的大赛。

    而参赛作品的形式包括原创数字音乐作品、非原创类数字音乐作品及多媒体音乐作品。最终评选出“数字音乐原创作品创作奖”“非原创类数字音乐改编作品创作奖”“多媒体数字音乐原创作品创作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促进数字音乐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大赛面向18岁以下青少年特设“未来之声音乐创作奖”,同时由公众网络投票产生“十佳市民热力奖”。

    主办方告诉青年报记者,相比传统音乐,在数字领域里,音乐的边界被无限拓宽,它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听觉享受,而是跨越了视觉、触觉乃至社交互动的广阔领域,成为了一种全方位、多维度的多媒体体验。音乐不仅可听,也可看,甚至可以触摸。更重要的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作曲家,借助AI工具谱写出自己想要的音乐。“未来有数”202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数字音乐大赛旨在通过数字音乐这一现代艺术形式,展现城市和地区的发展成果以及人民生活的美好画卷,推进科技和艺术的融合创新。

2025年04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