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R沉浸式体验。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本报讯 这个清明小长假,你有什么文艺生活安排?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数字缪斯——2025音乐科技融创节”,展演板块的首部作品——“未来诗·古筝与AI视听音乐会”将于4月4日-5日全球首演,同期,展览板块推出的“时空榫卯——从北魏到未来数字影像与声音交互展”,也将于4月4日开始在上海音乐厅四楼乐∞空间正式亮相。市民游客可以去音乐厅,实地感受数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对话。
“未来诗——古筝×AI视听音乐会”是艺术家组合“王萌+于淼”的AI共创项目,以音视觉表演形式为核心载体,通过人工智能生成音轨、视觉影像与现场演奏的深度交互,探索传统东方美学与数字技术的边界。
4月3日,记者探班了音乐会的准备工作,提前听到了其中的两首曲目《Both》《算法织梦》。当算法创作非常立体的图像视频,配合AI创作了基础的曲目呈现时,现场的效果非常具有未来感。两位艺术家告诉记者,当数字生成技术在全球爆炸性发展后,作为艺术创作者来说,既是挑战,“又能带来很多创作新鲜”,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数字生成的视频图像进行了适度剪辑,将数字创作的音乐稍微作了一些调整,从而有了这次全新感受的创作,“无论这个体验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数字技术对创作者和观众的影响都会是巨大的”,艺术行业不应该逃避。
“未来诗”这部作品在此次征集中获得评委老师们的高度评价。融创节评委之一、作曲家杜韵很喜欢这个表演,“音乐松弛、舒适、又很灵动。介于很多流派之间,视觉非常大气,且融合了很多视觉艺术的概念。做到了很好的跨界”。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潘燕则表示:“人机共创是值得探索的艺术创作新模式,作品无论音乐还是视觉都有较强的感染力。”
除了这场音乐会,“时空榫卯——从北魏到未来数字影像与声音交互展”也吸引了不少文艺爱好者的目光。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以“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为轴,构建五重时空乐章:北魏年间的永宁寺塔、非遗工艺“螺钿”与“电子版”中国山水画、在AI技术下变幻的宋代建筑屋檐、巴洛克音乐与“观音兜”的融合,以及基于藏地文化创造的未来世界的VR大空间体验。这场穿梭于古塔、园林、廊柱和未来世界的沉浸式声景实验,让梁柱砖瓦在量子计算中重获音韵生命。
展览所呈现的五部创意作品《通天塔》《螺钿桃花源》《宋檐逸梦》《“巴洛克式”观音兜?》《未明之境UNSEEN》,全部经由融创节全球征集遴选产生,通过数字音画结合、AI交互装置、VR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在数字场域中激活东方传统建筑美学。
上海音乐厅介绍,这个交互展从4月4日一直持续到4月26日,逢周一休展;周二至周四对外时间为13:00-18:00;周五、周末及节假日对外时间为13:0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