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迎来新馆开放10周年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今年也将向公众奉献上自然科普的“大餐”。4月18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主办的“百年传承 共话未来”自然类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研讨会在沪举行,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中国恐龙大展就将登陆上海自博馆。
中国恐龙大展正在布展中
据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透露,5月18日博物馆日,中国恐龙大展将会在上海自博馆正式向公众开放,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布展中。“这段时间的话,三条中国最大的恐龙正在中庭搭建,预计五一前就会亮相。”倪闽景告诉记者,中国恐龙大展将会给公众带来很大的惊喜,亿万年的恐龙齐聚上海,这也是从未有过的景象。
除此之外,上海自博馆还在和复旦大学等合作,策划进行中国古人类大展。“老的上海自博馆里本身就有古人类的标本,一直是老上海人的一个回忆,我们希望经过精心设计以后,重新用一种新的方式和故事来演绎,让我们知道中国人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将来会怎么样。”倪闽景表示。
他介绍说,今年上海自博馆还将有更多教育活动。博物馆的“藏品倍增计划”正在推进中,希望在5年之内让博物馆藏品翻倍。“博物馆藏品是根本,有了藏品的话就会有更多的展,有更多的活动。”倪闽景表示,另一方面,还要“掀开博物馆的天花板”,将藏品和科普教育更多地送到学校、社区、商场,“我们今年预计会做到上百个‘一平米博物馆’,也在不断推进藏品的数字化。让孩子们无论在博物馆内还是博物馆外都有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
用科普播下科学种子
“我一直在思考,我是怎么对科学产生兴趣的,后来发现,这可能和小学时候父亲给我看的一些科幻书籍密切相关,在我非常小的时候就在脑海深处播下了对科学好奇的种子。”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李劲松告诉记者,这也让他意识到科普的重要性。
“我认为科普是培养年轻人对科学热爱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大众科学素养的有效手段。”李劲松说,现在的孩子更加幸福,因为有各种接触到科学的渠道。“我小时候没有这些资源,只是因为我父亲是小学校长,比较重视科学,所以会给我看一些书。现在的孩子获取知识的方法丰富了很多。”
博物馆与青少年科学教育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中国科学院院士、红外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认为,博物馆作为连接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的重要枢纽,其沉浸式、跨学科的展教模式能为青少年提供接触前沿科技、探索未知领域的实践平台,这种浸润式科学启蒙正是培育未来战略科学家和领军型创新人才的关键路径。
上海自博馆“生日”之际,来自国际上的各大科普场馆馆长也齐聚上海,共同探讨自然类博物馆的发展。泰国国家科技馆馆长雷文·拉维翁斯(Rawin Raviwongse)指出,多年来两馆合作成果丰硕,共同见证了国际博物馆合作的价值,并祝愿上海自然博物馆持续繁荣,成为科学、生物多样性及文化交流的灯塔。日本名古屋科学馆馆长大路树生(Tatsuo Oji)称赞中国自然环境多样、研究领先,自己曾赴多地调研,强调标本及博物馆在科普、科研、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期待上海自然博物馆未来更好发展。西澳大利亚博物馆馆长杰森·费尔(Jason Fair)通过视频致辞,表达了对上海自然博物馆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及未来深化合作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