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本报讯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如何推进?AI赋能教育带来哪些变化?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如何保障?社区“宝宝屋”如何更好满足市民需求……4月21日,市教委主任周亚明做客2025上海民生访谈节目,就一系列教育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高等教育
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最核心的功能和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人才培养,为国家培养优秀、适配的人才。周亚明说,当前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供需错位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因此,这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市教委把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先手棋和关键点,主要从三个维度深化改革。
一是促进办学定位聚焦。在推进本轮“一校一策”高教综改试点时,与高校逐一讨论确定办学定位,其中: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突出面向国家战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战略急需人才;应用型高校突出面向行业产业办学、构建需求主导和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艺体等特色型高校突出服务对应行业,培养专业化人才。
二是促进人才供需适配。市教委正与产业部门建立上海重点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和需求清单发布机制,根据产业部门提供的人才需求趋势分析,组织高校针对性调整专业布局和招生结构,以此促进高校“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动态匹配。
三是促进校企协同育人。一方面,推动高校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覆盖建立教材和教学内容定期更新机制,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另一方面,市教委与经信、国资等部门联手,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一线课堂教学、学生实习实践和学业考核评价,提升人才供给效率。
周亚明表示,近期市教委已在工程大、应技大、电力大学、二工大、电机学院5所市属高校启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这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要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开。
人工智能教育
推动教育界充分拥抱AI,建议合理运用AI工具
周亚明表示,AI不仅正在深刻改变世界,更在重塑科学研究的新范式,也在重塑教育新模式、新样态。为此,市教委主动求变、积极推进相关探索,推动教育界充分拥抱AI。
一方面,拥抱人工智能对科学研究带来的范式变革,加快推进“AI For Science”。去年起,市教委在全市高校启动实施人工智能促进科研范式改革、赋能学科跃升计划,投入专门经费,有组织地支持高校AI科学家和领域科学家跨学科合作,牵引高校学科科研人员主动拥抱并深刻理解人工智能思维、熟练掌握并有效运用人工智能方法。
另一方面,拥抱人工智能对教育教学带来的模式重塑,加快“AI For Education”。在高等教育领域,承担国家关于AI未来领军人才培养“试验区”改革探索,专项支持高校开展AI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比如,复旦大学等学校推出百门AI大课,让AI课程体系成为全校AI生态建设的发动机,同时,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在这方面作了系统布局。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进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垂直应用,努力实现“提质增效减负、个性化多元化学习、大规模因材施教、优质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
周亚明坦言,对教育来说,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确实能给学生带来个性化学习体验,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同时也要注意到,AI是一把双刃剑,AI能够快速给出答案,但容易导致学生跳过深入思考过程,难以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市教委也建议合理运用AI工具。
学前教育
对首批260家“宝宝屋”进行扩优提质
2022年,为满足1~3岁幼儿家庭对家门口临时托服务的需求,上海创新启动“宝宝屋”项目。今年,上海对首批260家“宝宝屋”进行扩优提质,重点是坚持需求导向、优化设点布局,即:在需求旺盛区域的街镇增加布点,在需求确实不多的地区调整布局,也就是更加精准地把“宝宝屋”布局好,目的是把“宝宝屋”放在家长们最需要的地方。
周亚明说,学前教育是儿童良好品格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也是市民关切的民生热点,市教委正在构建与学龄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总的看,上海学前教育总量完全能够满足常住人口适龄幼儿入园需求,市民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正从“有园上”向“上好园”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将更加做好优化空间、呵护孩子、满足需求三方面的工作。今年,上海还将有100多所幼儿园开展高质量建设,希望通过努力,把每一所家门口的幼儿园都办成高质量幼儿园。目前幼儿园托班主要招收2~3岁幼儿,今年全年将新增不少于30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的托额,同时也将适时在幼儿园探索小月龄托育服务,满足部分家庭的现实需求。
体育活动
打造学校“15分钟运动圈”
多年来,上海系统实施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积极落实以校内为主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升。
下一阶段,市教委将督促中小学校统筹用好体育课、活动课、大课间以及课后服务等教育教学活动时间,开设丰富的运动项目,落实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市区两级要跨部门建立学校周边公共体育场馆共享机制,打造学校“15分钟运动圈”,为学校充分开展学生体育运动提供场地空间,同时,指导学校合理规划场地使用安排,用好走廊等“角角落落”。还要动员有一定专长或基础的学科教师经过培训后,指导体育社团或兴趣小组活动、组织体育锻炼及赛事活动等,形成“教师带着学生动,导师陪着学生玩”的运动氛围。
2024年秋季起,市教委在全市中小学校启动学生午餐AB制选餐工作,要求学校每天午餐(热食)至少可提供两种套餐类别供选择,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提供自选餐和自助餐,通过采取小份菜、半份菜、套餐、自助餐等供餐形式,推动供餐模式改进。周亚明表示,接下来,市教委会与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强化协同联动,全面落实好“明厨亮灶”、食品原材料溯源、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等措施,保障中小学校学生餐供餐品质、守牢校园食品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