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中国商业航天正迎来“技术突破”和“规模爆发”的双重拐点,太空经济从愿景正走向现实。
进入2025年,一批商业火箭、商业卫星将陆续升空,一度“高冷”的航天技术,如今正在借着商业力量走进千家万户、千行百业,不断拓宽应用场景。
商业航天是大国竞逐新焦点
当前,全球商业航天产业正加速成长,成为大国竞逐的新焦点。
中国是快速崛起的“新星”。2025年,我国有多款可回收火箭计划首飞;卫星方面,千帆星座等巨型星座持续发射升空,小卫星需求爆发式增长。据预计,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今年将突破2.5万亿元。
截至目前,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迅猛增至500余家,在轨卫星数量不断攀升。
丰富的应用场景推动了商业航天提速向新发展。赛迪研究院商业航天首席研究员杨少鲜表示,开启太空新基建时代,“航天+”等新业态正在萌芽,太空旅游、商业探月有望在5至10年内实现政策突破、迈向试验验证或商业运营初期。
商业火箭可回收时代开启
1990年4月,中国首次发射国外卫星,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当时的运载火箭主要是“国家队”长征家族。30多年后,中国商业火箭迎来市场的“黄金时代”。
“快响应”和“低成本”的商业火箭,正是当下中小卫星发射的“生力军”。
如果说固体火箭是商业航天领域的“轻骑兵”,液体可回收火箭就是撑起太空经济的“航空母舰”。它凭借大推力优势突破载荷上限,以回收复用降低成本,是开启航天工业规模化时代的核心引擎。
据蓝箭航天团队测算,火箭发动机通过回收设计,可将单次发射成本从“亿元级”压减至“千万元级”,较传统一次性火箭降低70%,使低轨卫星“一箭百星”组网、深空探测器“批量发射”成为经济可行的商业方案。
中国商业火箭企业正以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为突破口,推动我国成为全球少数掌握全流程回收技术的国家。
“流水线上造卫星”
开年以来,每个月都传出的商业卫星新动向显示出,中国商业卫星迈上高密度入轨新台阶。
从2015年国家提出支持商业卫星发展,到2020年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基建,再到自去年以来各地商业卫星产业加速落地,民营卫星企业掀起一股创新浪潮。
抬头仰望星空,“吉林一号”星座的117颗卫星,在俯瞰地球的同时,也实时记录着农作物的生长变化情况;粤港澳大湾区航天宏图的雷达卫星,每6小时扫描一次海岸线,其对台风路径预测的精度可达百米级……
无论是飞机、船舶、偏远的矿区,还是无人区,在不远的将来都可以通过卫星互联网与地面通信网络进一步融合,逐步形成天地一体、融通发展的立体化通信网络。
发射场实现0的突破
如果将商业火箭比作“飞机”,商业卫星比作“乘客”,商业航天发射场就是供“乘客”登机、“飞机”起飞的“机场”。当“乘客”和“飞机”越来越多,打造“专属机场”势在必行。
2024年底,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任务圆满成功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专家范瑞祥评价说:“它实现了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场从无到有的突破,补齐了商业航天链条缺口,也为大规模低轨星座组网任务等提供了强力发射保障。”
海上发射场,近年来也受到商业火箭企业青睐。东方空间联席CEO、引力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布向伟说,海上发射场可灵活选择纬度,相比“固定式”的内陆发射场,可以移动到合适位置进行发射,从而充分发挥运载火箭固有的运载能力。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