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5所高校64个学科迈入“双一流”建设

青年报 记者 刘昕璐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昨天举行的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周亚明受市政府委托就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情况所作的报告。报告指出,9年来,上海1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迈上新台阶,服务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级展现新作为。记者获悉,下一步,上海将重构上海高校分类评价体系,扭转过度追求外在排名等传统荣誉体系的倾向。

    “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了全市92%硕士和94%博士

    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关键引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2016年起持续优化政策保障,推动“双一流”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报告指出,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教育、财政、发改等部门合力推动高校创特色、争一流,支持更多高校进入建设行列。经过两轮建设,上海现有15所高校、64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0.2%和12.6%,除9所中央部委所属高校的57个学科外,另有6所市属高校的7个学科入选。同时,上海优化政策制度保障,落实建设经费投入,持续优化经费使用管理,提升经费使用绩效。

    如今,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25年3月,我市高校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千分之一、前万分之一学科分别为39个和3个,较2016年分别增加30个和2个,增幅分别为330%和200%,均来自建设高校,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同时,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大幅提高。高校现有博士在校生6.25万人、硕士在校生20.67万人,分别较2016年增加110%和80%,其中建设高校培养了全市92%硕士和94%博士。

    与此同时,上海依托建设高校开展集成电路“住企培养”等重点产业工程硕博士专项培养改革,以及区域国别、涉外法治等紧缺领域人才培养改革。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上海高校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两个序列的奖项共86项,其中77项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我市高校每年为国家和区域培养输送20余万名优秀人才,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多年保持全国领先。

    与此同时,高校创新策源功能不断凸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扎实深入,高等教育国际影响持续扩大,高校综合改革走深走实,并通过推行高校分类评价改革,牵引高校在各自领域和赛道上作出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

    支持加大引才力度践行校企联合创新机制

    围绕下一步工作考虑,报告指出,目前,国家层面正制定突出服务、贡献导向的“双一流”建设标准,我市正以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和上海《实施意见》为抓手,依托部市共建机制先行改革,推动新征程“双一流”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其中,将启动以人才培养改革为切入口的“一校一策”综合改革。推动服务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使命责任成为高校办学新的荣誉体系,指导各高校编制实施以人才培养改革为切入口的改革方案,以需求导向和服务面向为着力点,逐校确定办学定位并定期优化,逐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聚力实施师资、教材、教学、实训等微观领域针对性改革,市级差异化配置政策资源,牵引高校专注做强独特的服务能力和贡献能级。

    二是开展“需求—招生—培养—就业—监测”联动机制改革。建立跨部门、跨行业数据归集共享机制,围绕三大先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养老家政等民生领域形成人才需求数据库和需求清单,以此精准指导高校实施学科专业调整快速响应。建立专业点监测预警机制,根据人才需求趋势和毕业生就业数据,针对规模偏大、需求不足、毕业去向落实率低等专业点发布预警清单,通过调减预警专业生均拨款等措施,倒逼高校调控相关专业招生规模。

    三是推动实施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牵引的有组织科研攻关。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打造基础研究高地,集聚以40岁以下为主、创新能力潜力突出的青年科技人才,聚焦高价值、高风险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长周期研究,给予稳定支持、优厚待遇,实施长周期评价。构建“以产定研”的创新支持保障,以产业前沿需求牵引高校科技创新,践行“企业出题、学校答题、市场判题”的校企联合创新机制,支撑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体系。实施人工智能驱动科研范式改革计划,聚焦科学智能、工程智能、教育智能、社科智能等领域,促进学科知识、数据、方法与人工智能结合,推动形成范式突破。

    四是引育并举吸引集聚顶尖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能工巧匠。依托各类人才计划牵引高校聚焦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精准引才,以吸引顶尖科学家为引领,以引进学科领军人才、高技能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为重点,以集聚大批青年英才为基础,建强人才队伍。市级综合研判引才质量与重点发展学科领域匹配度等,分类予以支持。出台促进高校教师同城合理有序流动措施,支持高水平大学加大引才力度,构建同城优秀人才流动专家库,提升同城人才使用效益。

    五是建立以培养质量为主线、以服务贡献为重点的办学评价。重构上海高校分类评价体系,建立以人才培养适配度和以就业质量为重点的办学评价新体系,扭转过度追求外在排名等传统荣誉体系的倾向。建立毕业生去向调查制度,引导高校密切跟踪科技发展和行业产业需求,及时精准调整专业布局、改革培养模式,在融入服务重大需求的过程中加快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

2025年0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