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6日春天歌会活动现场,现场由上海沪剧院郜逸萍、丁叶波和江紫姗携手演唱。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晋子洋00后创业团队。

21个环湖“青春小店”Citywalk路线正式亮相,为临港青年带来全新体验。
临港新片区今年将迎来风华正茂的六周岁生日。在这片被梦想浇灌的热土上,青春热血如不息的浪潮,与城市发展的步伐共鸣协奏,勾勒出充满无限想象的未来画卷。当青春的浪潮奔涌至滴水湖畔,临港新片区正上演着属于青年的奋斗故事。在临港,“青春助企服务团”护航双创企业,创业园孕育逆袭神话,人才政策广纳人才,社区实践滋养青春成长,青春小店点燃经济引擎。这座年轻的城,正让青春与创新创业交响共鸣。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助企服务团贴心服务 当好创新企业“护航员”
当一座城市把青春底色作为发展底色,当一代青年把梦想融入新城发展,这座城市将创造出怎样的奇迹?2025年临港新片区迈入第二个五年发展新阶段,在今年2月举行的2025年“开门红”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会上,来自41家企业的最新项目落地临港新片区,签约项目总投资428亿元。这些重大项目签约背后,都有临港青年的身影。
2025年,首批“青春助企服务团”成立,这标志着临港新片区在服务企业、助力青年发展方面的进一步升级和优化。青春助企团是创新的有力推动者,他们深入企业,以青春的活力和敏锐的思维,助力企业发展。“青春助企服务团”以“青春助企”服务为纽带,为青年扎根临港新片区注入强动能。
记者了解到,“青春助企服务团”将在临港新片区团工委、机关团工委以及企业服务中心的通力合作下,以机制链接青年干部培养工作,引导广大青年业务骨干切实在服务大局中实现自身成长。
首批青春助企服务团成员包含管委会机关及企业服务中心等10个青春助企小分队,这些小分队集聚了产业发展、创业支持、市场监管、政策咨询、法律咨询等29名专业青年,他们将发挥自身专业能力,以“娘家人”的定位协同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不断为企业排忧解难。
今年,95后王娟霞成为首批受聘的临港新片区青年服务专员,她以交朋友的方式与临港新片区企业沟通,了解不同行业青年的需求;而就在一年前,王娟霞从朋友口中听闻临港新片区的发展机遇,来到临港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开启工作生活新篇章。“无论是优厚的人才政策,还是对青年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临港新片区都是年轻人追逐梦想和诗意生活的理想之地。临港新片区不仅给年轻人机会,更用心为我们成长铺路。”王娟霞说。王娟霞仅是青年服务专员的一个缩影,这群青年人将扎根园区定期汇总青年集中关心的问题,解决青年急难愁盼问题,让年轻人在新片区成就希望与梦想。
记者了解到,临港青年驻企服务团的成员会定期与各个园区、各个企业沟通交流对接需求,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青春助企服务团”会把问题汇总,当企业遇到发展瓶颈的时候,“青春助企服务团”借助一个分级递进的问题解决机制,来帮助企业解决现实中所面临的困难。
在与企业的深度交流中,年轻人的社交需求成为创新企业以及龙头企业普遍关注的焦点。为此,临港新片区团工委将携手企业服务中心等单位聚焦年轻人生活节奏和社交婚恋需求,以四季为主题,今年将举办不少于四场青年人才联谊活动,满足青年多元化社交需求。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构建青年创业“生态圈”
临港新片区对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不仅体现在专业高效的“青春助企团”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还体现在双创人才政策,以及针对大学生创业群体的全方位扶持与激励。
在临港的科技园,曾有这样一幕:一群抱着电脑的00后大学生挤在共享工位,反复修改路演的商业模式PPT。这群大学生自己也未能想到,5年后的今天,这家由00后创立的上海贤珹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已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以数字科技为核心驱动,为政企提供全链路的数字文化服务。
这场青春逆袭的背后,藏着临港新时代青年创业的密钥。贤珹创始人晋子洋笑着回忆,眼中闪着光。“我们的创业之路,与临港新片区对于创业企业的扶持和政策密不可分。”在临港创业沙龙论坛的思想碰撞中,在临港五校创新创业大赛的激烈角逐中,这群年轻人逐渐明晰了创业方向。“当时我们拿着充满热情却略显稚嫩的商业计划书,路演时手都在微抖。创业初期的困境远比想象中残酷,没有稳定客源,没有成熟团队,海量的路演和PPT,换来的很可能是与市场需求的错位。”
幸运的是,临港新片区的创业指导和扶持如“及时雨”,带着青年创业团队敲开一扇扇商业大门。晋子洋说,“在临港新片区创业,不仅有房租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临港创业大赛提供了专业化的导师。一方面,导师帮助我们明确创业的战略方向;另一方面,这些导师也会成为我们的客户,并帮助我们引荐客户。”
对于初创企业而言,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往往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晋子洋至今记忆犹新的是,企业拿到的第一笔融资,正是通过临港面向创业者组织的线下路演活动,那笔资金宛如一场及时雨。当融资成功的消息传来,团队成员眼眶湿润,那一刻,他们真正体会到了“雪中送炭”。晋子洋回忆道,“资金到账,就在我们发工资的前4天,拿到资金的日子我到现在都记得。”
令晋子洋感动的是,临港新片区对双创企业从研发补贴、创业指导补贴,到帮助申请知识产权,再到落户政策、租房购房补贴、“青年驿站”、人才公寓和公租房等配套设施,临港的扶持政策全方位覆盖。不仅如此,临港管委会还像热心的“大家长”,带着他们参加各类展会活动,引荐大企业。
如今,晋子洋已从曾经青涩的创业者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前辈”。在临港的创业活动中,他常常遇到更年轻的05后创业者。看着这些眼中有光的面孔,他总会想起当年的自己。“创业就像接力赛,临港这片热土,创新的火种代代相传。”晋子洋说。
在临港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无数青年创业者正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青春故事,也是属于他们的时代故事。记者了解到,2025年第十四届“蓝海·逐梦”大学生创业训练营4月11日正式启动。此次活动主题为“创新成就卓越,创业铸就未来”,让大学生用创新的思维和创业的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未来。
提供社区实践沃土 在“第二课堂”收获成长
“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这句话的含金量不仅体现在临港新片区是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更体现在这片区域已成为临港学生社会实践的沃土。
作为滴水湖新时代文明实践带的学生负责人,上海电机学院荆世雄同学和团队策划和执行了航空航天文明实践主题嘉年华以及“古风非遗临港潮玩”等活动。在策划嘉年华活动时,最初,摆在荆世雄和团队成员面前的问题是如何让深奥的航天知识“接地气”。他回忆说:“我们进行了头脑风暴、集思广益,与学校航模社协商,将航模社的‘镇社之宝’航天模型道具引入嘉年华展示区,并设计了航天知识大闯关活动,增强互动感。”
最让荆世雄难忘的是直播神舟二十号出征时,全场观众自发合唱《我和我的祖国》。荆世雄站在人群后方激动万分,他告诉记者,“每一场滴水湖新时代文明实践,不仅是文化与科技的盛宴,更让我们在志愿服务中加强责任感,培养时间管理、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
在航空航天文明实践主题嘉年华现场,同样深受触动的还有参与临港“青年实干家计划”的刘寅。她是上海海事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二学生,目前在临港新片区团工委参与推动青春经济工作小组的基层实践项目。在围绕“青创市集”展开的创新创业实践中,刘寅对项目执行有了具象化的了解和感悟。为筹备5月1日滴水湖“后街市集”,她为青年创业团队解决问题,并实时提供对接进度信息,让参与的创业团队的问题有回应。
同样在“青年实干家计划”一线实践中收获成长的,还有上海海事大学研二学生林圣儒。他目前在南汇新城镇党政办参与公众号运营等相关工作。“要想做好公众号运营,首先要深入了解南汇新城镇,了解居民所需,这样才能写出有血有肉、大家想看的推文。”林圣儒说。
记者了解到,临港新片区团工委会同南汇新城镇团委,开展“南汇新城社区青春行动——校社结对”计划,并在临港新片区构建起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为确保校社结对计划落地见效,临港新片区构建起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
在实践过程中,校社结对计划始终聚焦双向赋能,实现互利共赢。一方面,社区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岗位,助老服务中,大学生用耐心与热情温暖老人的心;另一方面,高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为社区治理注入创新智慧。上海海事大学理学院运用数学知识,为结对居委构建科学的居民区管理模型。同时,通过定期的总结评估与优秀项目评选,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塑造特色服务品牌,并通过轮替机制,让更多高校学院参与其中,实现社区服务的全覆盖。
无论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带的锻炼,还是深入社区一线的“青年实干家计划”,学生们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基层,全方位收获成长。他们在实践中磨砺技能,传承文化,服务社会,成长为新时代的先锋力量。
青春潮涌滴水湖 点燃青春经济新引擎
如今,在临港新片区,青春经济正不断丰富临港创业的颗粒度,其自带的活力属性既充满烟火气,又饱含人情味,充分满足了青年人消费的社交需求和情绪价值。
当暮色漫过滴水湖,临港一家“深夜食堂”灯光氤氲。随着动感的音乐响起,正在撸串的年轻人齐刷刷放下签子,默契地跟着节奏唱歌,形成此起彼伏的和声。看着眼前的场景,这家“青春小店”95后主理人李思锦愈发坚定了在临港创业的信心。
3年前,李思锦因公司的项目来到临港,如今,她被这里满满的创业气息深深吸引,她的创业小店从烤串店延伸到服装店和文创公司。“作为一家去年7月底营业的小店,白鹿小酒馆能获选青春小店我感到很高兴。在临港创业,办理各类执照证件很便利,而且这里有许多年轻人,市场潜力大。”李思锦说道。
营业数据印证着创业的热度。开业首月,小店营收便突破预期,不到半年实现收支平衡。在临港,这里不仅是餐饮生意的场所,更成为情感链接的纽带。常客推门入座后甚至不用开口,店长就知道客户喜欢吃加辣的鸡串和雪花牛肉;熟客们能准确说出近期的隐藏特调——店家自酿杨梅饮品。
如果说李思锦的青春小店折射出临港创业者有着广阔的蓝海,那么青春小店EVA&FATTY西餐厅创始人李英的故事,则折射出在临港潜心创业14年的收获。
一份名为“劳动人民欢喜面”的招牌面,见证了时光流转。“有位曾经在临港读书的男生,留学归来后在临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冲进店里,品尝后他激动地喊道,终于吃到了记忆中的味道。”李英回忆道。从最初临港高校“共享区”80平方米的“反门小店”,到如今230平方米的园区餐厅和2家咖啡店,面酱料配方从未变过,变的是食客从青涩学生,变成带着孩子的家长。
青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临港新片区的扶持。采访中,李英对特殊时期租金减免政策心怀感谢,临港管委会相关工作人员还会免费帮我们在官微上做店铺宣传。李思锦的服装店则采用抽点模式,与商街共享成长。
滴水湖后街位于滴水湖地铁站出口不远处,周边商业住宅配套齐全,如何发挥好这片区域的优势?今年“五一”假期,滴水湖后街开街,年轻的创业者们在这里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在实践中培养创业能力,在第一线洞察市场需求和趋势。他们站在香气四溢的小吃和创意手作摊位前,热情地推介吸引顾客。这里不仅是商业的试验田,更是梦想的孵化苗圃,创业的种子正在年轻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临港新片区团工委负责人介绍,未来将持续创新,逐步探索后街夜市有效自转的常态化运营模式,为“青春经济”注入新动力,让滴水湖后街的青春活力永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