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术现场。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开始!5月15日,一台融合国产原创机器人技术与5G通信的远程呼吸内镜手术在上海市肺科医院与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之间同步开展。借助5G网络的强大支持,医生成功完成了跨越五千公里的5G远程呼吸内镜手术。
在帕米尔高原与黄浦江畔之间,一条看不见的“数字丝路”正架起生命桥梁。该手术成功完成一例肺结节的染色定位操作,为喀什患者后续实施胸腔镜手术提供精准指引,标志着呼吸内镜诊疗正式迈入“超远程精控时代”。这不仅是国产医疗机器人技术的突破性实践,更标志着沪疆医疗协作从“输血”迈向“智慧造血”的全新阶段。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杨宁
那一刻
全场响起了欢呼声
1999年出生的姑娘小琳(化名)是此次手术的受益者。之前她在当地常规体检中被发现一个8毫米左右的肺部结节。由于结节很小,在当地无法完成该手术。幸运的是,在援疆干部的帮助下,她很快得到了上海专家的帮助。经喀什医生初步评估并与上海专家远程会诊后,决定通过支气管镜机器人辅助定位病灶区域,为后续胸腔镜切除奠定基础。
本次手术由上海市肺科医院内镜中心团队远程操控朗合医疗自主研发的北极星支气管镜导航机器人,借助5G高速低延时网络,在喀什二院完成支气管镜染色定位操作,实现了千里之外“指哪打哪”的精准治疗。这不仅大大拓展了机器人内镜的应用边界,也展示了国产设备的卓越性能与远程医疗新模式的临床可行性。
上午10点左右,上海市肺科医院门诊二楼的手术室内气氛紧张而专注。专家们紧盯着屏幕,通过5G网络,高清摄像头实时回传的画面,让肺科医院专家对患者肺部内部的情况一目了然。
而在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的手术现场,医护人员密切配合,随时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他们虽然无法像在传统手术中那样与主刀医生直接交流,但通过高清视频和实时通信系统,两地的医疗团队仿佛置身于同一空间,沟通顺畅无阻。
手术开始,在喀什二院导管室建立支气管镜操作路径后,上海专家远程控制手术机器人,精准完成染色定位。整个定位流程顺畅,图像传输稳定,操作响应迅捷,仅5分钟左右完成精确定位。
之后,喀什二院的医护人员在上海专家的帮助下,进一步为小琳进行肺外科结节切除手术。当手术取得成功时,手术室内爆发出一阵欢呼。这不仅是对手术成功的喜悦,更是对5G远程医疗技术的肯定。
沪喀携手
推动优质资源共享
在医疗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5G技术与医疗领域的深度融合正不断突破地域限制,为患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希望。
其中,介入呼吸病学作为一门新兴而迅猛发展的学科,近年来正逐步向智能化、微创化和远程化演进。依托5G通信技术“高速度、低时延、高稳定”的优势,上海市肺科医院与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成功构建起东西部间实时、稳定的远程手术桥梁,使先进医疗技术突破地域限制真正下沉到边疆一线。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肺科医院内镜中心引入机器人支气管镜、共聚焦内镜、冷冻消融等高端设备,并构建模拟器教学与PCCM规范化培训体系,助力打造多层次人才培养与技术推广平台。本次手术中应用的北极星导航机器人由国内企业朗合医疗自主研发,其在操作灵敏度、导向精度和远程响应稳定性等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已在多项远程手术实战中获得验证。结合5G网络,该系统使医生在远离术野的情况下亦能精准操控导管、探头及染色针,最大程度降低术者辐射暴露和疲劳风险。
10余年来,上海援疆医疗团队持续推动技术、理念和人才向边疆地区输出,尤其在心肺专科建设方面成绩斐然。此次5G远程呼吸内镜手术的成功开展,不仅展现出国产设备在远程精准医疗中的强劲潜力,更为深化医疗援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注入了新的技术动能。正如手术主刀顾晔主任所言:“未来,借助5G和智能化手术平台,我们不仅能把优质医疗服务送到千里之外,更能将培训、科研与规范体系一并输出,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此次沪喀远程机器人手术无疑是一次跨越空间、联通资源、赋能发展的全新尝试,也标志着中国智慧医疗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新起点。
此次国内首例5G远程呼吸内镜机器人手术的圆满完成,不仅是技术手段上的重大跃升,更是一种医疗服务模式的深层革新。它打破了地域壁垒,将顶尖诊疗能力输送至边疆地区,为偏远地区群众带来“家门口看名医”的全新可能。未来,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和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的持续融合,类似的远程精准医疗将不再是“尝试”,而将成为常态。
这场跨越五千公里的“生命接力”,正是中国智慧医疗走向纵深、走向世界的一个坚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