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吨巨轮变身移动课堂

在“爱达·魔都号”上学习是怎样一种体验?
青年报 记者 刘昕璐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在“爱达·魔都号”上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 图

    收起课本,打包好奇。当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旅游管理(邮轮经济)专业的45名学生搭乘的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驶向大海时,一段极具行业前沿特色的产教融合实习实践之旅正式开启。这不仅是一次海上实习实践,也是“做中学、学中做”产教融合特色人才培养的生动实践,更成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工程-管理-设计”黄金三旋翼战略迈向深蓝产业的坚实一步。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海上解真题

    让课本知识瞬间“活”了起来

    国产首艘豪华邮轮如何摘取“中国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这艘“移动东方美学馆”在中外游客眼中有何独特魅力?带着好奇和欣喜,6月28日至7月2日,上工程管理学院旅游管理(邮轮经济)产教融合示范专业师生一行47人,登上“爱达·魔都号”,中日韩国际邮轮海上实习课之旅就这样特别开场了。

    告别纸上谈兵,拥抱真实战场。这是学生们的热切期待。探究吴淞口邮轮港登船、离船流程和拥堵原因,评估“分时预约制”方案是否提升游客行李托运和登船效率;化身“购物体验官”,调查游客岸上购物满意度;发掘主题航线与小众航线的“蓝海”机遇;邮轮的信息过滤环境如何影响游客体验质量?这些课题,也在启程前就牢牢印刻在同学们的心里。

    从船长、酒店总监的分享到教授的学术启迪,同学们锤炼洞察力与创新力。在五天的海上移动课堂上,大家通过参观、调研、顶岗工作等方式,切身感受科技工程、商业管理、艺术设计三旋翼融合的魅力,也认识邮轮产业痛点,掌握国际邮轮核心运营模式,理解邮轮产业政策和市场趋势,领悟国产邮轮技术突破与文化产业链价值。

    邮轮上,餐饮部的分享如同一场美食交响曲,管理者们娓娓道来如何巧妙化解餐厅高峰期的拥堵难题,如何精心设计菜单以满足八方来客的味蕾期待。邮轮舱房与陆地酒店的管理有何异同,处理客人投诉又有什么“黄金法则”,同学们的笔记记个不停。

    娱乐部的讲解仿若一场点亮创意的盛宴。从主题活动的前期构思到海上陆地的联动执行,从氛围营造到体验升级,管理者们用一个个生动案例,向同学们展示了如何打造令人难忘的海上欢乐时光。

    “在邮轮免税店,我不仅学到了库存管理,还设计了针对不同客群的营销方案,企业导师直接采纳了我的创意!”学生张同学感慨。这种“学完就用”的模式,还让课本知识瞬间“活”了起来。

    在邮轮产业加速复苏、竞争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真实的挑战呼唤创新的答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旅游管理(邮轮经济)专业负责人孙瑞红教授表示:“邮轮产业需要既懂服务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我们通过‘做中学’把课堂搬到产业链最前沿。”

    成长加速器

    推动更多专业加入“行走的课堂”

    时下,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行走的课堂”打破学科边界,产教融合正在从口号变为学生成长的“加速器”。

    当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中国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上学习运营管理时,丝绸文化课程的学生正在用AI技术设计传统纹样,电子封装专业学生在半导体产线上封装“中国芯”,轨道交通专业的学生在为地铁制作培训微视频。对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饶品华证实,这种模式正逐步推广至全校,形成“一专业一标杆”的产教融合生态。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封装技术专业作为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024—2025年第二学期,已携手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实践,从半导体封装到高端光刻设备,从传感器检测到前沿科研攻关,学生们在“中国芯”的实战前沿淬炼真本领。

    相比之下,深耕轨道交通行业20载的交通运输专业算是一个老牌专业,如今,也在创新“校企双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以“交通强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为锚点,打造“行业需求驱动-学科专业联动-实践场景融通”的立体化培养格局,实现产教融合破圈,让交通运输专业践行“真问题”驱动教学,着力提升学生实战与创新能力。

    最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还启动首个“程知计划—行走的课堂”研学项目——“一带一路”丝绸文化通识研学课程。研学团队启程赴杭州,开启沉浸式学习之旅。学子们上溯五千年良渚文明,下探当代AIGC设计前沿,从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宇树科技企业参访、非遗技艺体验到万事利企业的数字化设计平台,亲历丝绸文化从传统工艺到智能制造的华丽蜕变。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的李同学原本对丝绸一无所知,但在AI设计环节,他开发的算法让传统纹样自动适配现代服饰。“科技能让文化传承更酷了!”他说。

    饶品华认为,传统教育最大的痛点是培养与需求脱节。“我们的解法是,让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计,把‘三旋翼’能力嵌入每一个实践环节。当教育真正扎根产业,课堂就能成为创新的源泉。在这里,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改变行业的主动创造者,而这或许正是未来教育的答案。”就未来规划,饶品华表示,学校将打造“校企联合实验室集群”,推动更多专业加入“行走的课堂”。

2025年07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