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整两个星期的时间里,MISA以聚焦环保的“写给未来”为主题,奏响了一首上海的夏日奏鸣曲。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本报讯 大量的抒情器乐,如泣如诉,“似在回顾着过往,又如四面八方不断往中间聚拢的风”,各种各样的情绪积蓄着。此时,合唱团的声乐加入似天籁之音将“整整一个宇宙的大回响,最终凝聚在一个点上”。这个“点”正是全场唱响的标准版国歌……
7月13日晚,上海交响乐团携手回声节日合唱团,由音乐总监余隆指挥,在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奏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音乐会。2025上海夏季音乐节也在这晚“向和平”的旋律中收官。
余隆说:“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上海这座英雄的城市,我们以一场音乐会来纪念和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共赴和平美好未来。”整场音乐会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脉络,由著名作曲家邹野汇编世界经典反战旋律而成。开篇是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选段,这部作品不仅象征苏联人民在战火围困中的坚韧不屈精神,更代表音乐对抗法西斯的全球力量。它也成为二战中流传最广的交响作品之一,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战斗士气,从此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决战胜利的阶段。
作曲家邹野介绍说,整场音乐会在结构上分了“上下半区”,上半区放眼世界,下半区聚焦中国。间奏曲根据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主题改编,奔腾的音符令人心潮澎湃。《中国一定强》《长城谣》《毕业歌》《救国军歌》《延安颂》等都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音乐家爱国热情的真实写照,也是艰难岁月里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心间呐喊。
音乐会的最后,现场响起《义勇军进行曲》,这部由聂耳创作、诞生于抗战初期的音乐作品从抗战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见证民族历史,象征民族精神,更代表着中国人民对和平的坚定渴望。全场千余名观众齐声高唱国歌,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嘹亮歌声响彻天际。
余隆表示,这些传唱至今的中国抗战歌曲,绝大部分出自上海,“这场音乐会同时也是在向上海这座伟大的城市致敬”。
抗战时期,广播是音乐最重要的“流通”渠道,向世界人民传递着战争必胜的信念。此次音乐会上海交响乐团也特邀包括北京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之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典947、广东广播电视台音乐之声、四川广播电视台岷江音乐广播、武汉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在内的五地六家调频立体声广播现场直播。这五地都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地图上的“要塞”,上海交响乐团希望在抗战胜利80周年后,通过音乐和电波连接时空,回望历史,放眼未来,让和平薪火代代相传。
[台前]
奏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
在典雅的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大堂,这些天正矗立着一棵“垃圾树”。虽然通体由废弃的矿泉水瓶、硬纸板、树枝和绳子组成,但在艺术家的手下,它呈现了满满的藏族风情,配合大堂的蓝色星空顶,让人仿佛来到了雪域高原。这棵由捡来的垃圾所“种下”的树,被取名“重生之树”,在7月13日落下帷幕的由上海交响乐团出品的“上海医药邀您共创未来——2025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期间,成为频频亮相社交媒体的MISA观众“必打卡景点”。
整整两个星期的时间里,MISA以聚焦环保的“写给未来”为主题,奏响了一首上海的夏日奏鸣曲。以这棵“重生之树”为例,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MISA期待环保能和音乐一样走进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7月6日晚,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主厅,观众看看舞台上,又扭头看看身边,满脸惊讶又掩不住笑意:台上,中提琴和大提琴的演奏员正在敲击木鱼;观众席间,长笛和短笛演奏员正边走边吹。场面诙谐,闭目聆听却又不禁感叹作曲家的妙笔:木鱼声带来置身大森林的沉浸感,而笛声和台上一把小提琴的应和如穿插其间的鸟鸣。这是本届MISA点题演绎梁皓一的作品《树》时的一幕。
人与自然,在这些演出中达成了一种神奇的统一,都在诠释MISA今年“写给未来”的主题。
周平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上海交响乐团将今年MISA的主题敲定为环保。
这个主题得到了观众的热烈响应。MISA期间,上海很多人发现扫开一辆哈啰单车后,里面会
传出几秒钟古典乐,随后传出周平激情澎湃的一句“解锁上海夏季音乐节”。这种有趣的方式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的同时,环保主题也被传播得更远。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身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上海医药集团党委副书记、上海医药副总裁赵勇表示。作为首席赞助商,上海医药已支持了MISA近10年。
芬兰著名指挥家萨洛宁此次在MISA连续上演了两场重磅音乐会,受到了全国乐迷的追捧,不少人都是早早抢票,坐高铁、打“飞的”赶来上海。作为国际乐坛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他一直在为环保事业积极奔走。为此,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创办了“波罗的海音乐节”,同样以生态为主题,“古典乐本身就是低碳的艺术,与大自然有着天然的亲近,比如我们的乐器都是由木材、马尾毛、竹子等天然材质制作,演奏过程也都是依托人体自身呼吸和肌肉力量”。
[幕后]
写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注重环保,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能为音乐创作带来灵感,既让经典作品汲取新时代养分后继续走向未来,也让新的音乐人能在当下的生活中找到灵感,创作出属于未来的经典。
美籍日裔指挥家长野健在MISA带来一场名为“生命礼赞”的音乐会。他出生在旧金山一座小渔村,在德国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和国际名声。对于此次主题,他说,“从中世纪甚至更早开始,作曲家就从自然界中获得了无数灵感。因此从音乐历史的角度来看,自然和音乐是不可分割的”。
自然给音乐艺术创作和解读带来了无限的灵感。95后青年作曲家梁皓一对此深有体会。在接受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植物园联合委约创作《树》时,他去了成都市外的青城山。在郁郁葱葱的森林中每天早晨被鸟鸣叫醒的感觉,他至今难忘。
去年年底接受委约后,一直想不到的灵感在这里迸发:“想到很美的青城山大树,也想到洛杉矶被山火破坏的森林,于是我决定以‘树’为主题,并发展出砍树、重植等情节,去阐述环保的理念。”
梁皓一的作品,既是写给生态环境的未来,也是写给音乐的未来。而上海,被很多来MISA演出的国际音乐家视为“属于未来的城市”。来自比利时的金翅雀古乐团,被很多乐迷视为本届MISA三大名团之外“隐藏的彩蛋”,团里的大提琴演奏家伊拉·吉沃尔在享受了梧桐区的优雅、苏州河边骑行的惬意以及陆家嘴的“绝美天际线”后感叹“这里真的很有未来感”,他说自己更加坚定了“古典音乐的未来可能是在这里,在上海,在中国”的想法。
00后指挥家金郁矿和“交响乐新人”王菀之,正是这句话的印证。前者对古典乐的理解,对很多创新的接受程度,让迪图瓦、余隆这些国际大指挥家都大为欣赏,而后者从流行乐歌手、影视演员的身份跨界到交响乐作曲家,更是让人看到了这个行业生生不息的前行力量。3年前王菀之决定学习管弦乐作曲时,一开始听着音乐翻总谱都“找不到演到了哪里”,今年她已经能将修改完善后的作品拿出来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她一步步将曾经的梦想变成了可实现的未来。
这大概正是“写给未来”的意义。正如周平所说:“我们的主题是环保,但‘未来’这个词,每个人都可以衍生出属于自己的意义。”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