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专家主题讲座。

亲子家庭参观。 本版摄影 青年报见习记者 朱彬
近日,在普陀区“万里无忧”体验空间内,一场科普讲座如期举行。由青少年心理专家陈默带来的“当代都市孩子的特性分析”讲座吸引了不少听众,甚至有浙江义乌的亲子家庭专程赶来。作为全市首家落户社区的沉浸式心理学科普馆,这里自去年开放以来,访客已近七万人次。这个扎根社区的空间,究竟藏着怎样的魔力?
青年报见习记者 朱彬
听心声,家长孩子都关心
“义乌这类讲座活动不多。”带着十岁儿子和六岁女儿的刘女士,特地从义乌来到上海。人群中,还有即将升入高三的盛嘉辉和母亲。讲座上,盛嘉辉向主讲嘉宾陈默提出了困扰他许久的疑问——如何与更年期的亲人沟通?自初中起,他的青春期便与母亲的更年期狭路相逢。“她在我面前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小盛将母亲的状态比作“小学生”。他希望妈妈日后能和自己心平气和地交流。此行,他并非奢望一场讲座就能消弭积年难题,而是期盼学到一点新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采访中,盛嘉辉言谈举止超越年龄的沉稳。他坦言,家庭氛围的阴霾曾令他在初中时陷入中度抑郁。陈默指出,当代都市孩子普遍接收海量信息,他们表现出思维敏锐、道德判断力强的心理特质,这对父母提出了更高要求——家人需跟上孩子的认知步伐,了解其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至关重要。若家长无法理解孩子的心理密码,矛盾与冲突极易滋生。
如何破解?万里无忧·心理健康互助大联盟(简称“大联盟”)团队负责人金文娟提出双管齐下:一端是找到情绪宣泄的出口,另一端是心理学知识的武装。作为沪上首家沉浸式心理学科普馆,由普陀区与华东师大共建的“万里无忧”体验空间,正融合这两大功能。解纷中心、科普展厅、大联盟工作室、华普心理学人才培训基地等功能区各司其职。万里街道社区平安办主任顾庆海介绍,空间建成一年半,已迎来近七万名访客。一个社区空间何以赢得如此青睐?答案在于直击痛点的科普知识展墙、常态化的主题活动与专业团队的支撑。街道积极整合了九个职能部门、三个专业中心及多家社会力量资源,全方位赋能提供科普和情绪疏导服务。
听完陈默老师的讲座后,刘女士和盛嘉辉两家人都表示有所收获。刘女士表示:“很立体地认识到10后的心理状态,以后小孩写作业拖延不想学习,可以带他们去户外玩。”而小盛则笑着说:“以后可以把父母的话录下来给他们听。”
解心结,敞开怀抱进社区
“万里无忧”体验空间通过科普讲座、读书会播撒心理学知识的种子,而免费预约的大联盟工作室则随时敞开怀抱,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科普与疏导双轨并行,不仅拓展了空间的功能维度,更延伸了服务关怀的链条。
为缓和亲子关系,盛嘉辉的母亲一直在寻求外部帮助。除了参加学校针对家长开展的心理讲座,她还在线上报名了相关课程。此次来这里参加亲子科普活动,她意外发现了工作室的存在,当即预约了心理疏导。
心理咨询室内,治疗失眠、调节呼吸的专业设备静候一旁,心理沙盘等待着倾诉。一面印着“心灵医者,解忧万里”的锦旗格外醒目。金文娟讲述其来历:它来自中环锦园的一位居民,“当时家中的母亲深陷心理重压,闭门拒世,孩子带她来到这里。经过三个月的专业疏导,情况变得越来越好,如今她也愿意出去旅游了”。
为何选择将心理空间放在社区?金文娟解释,社区是生活的土壤,在此建立空间,能帮助人们正视心理困扰,提升接纳度。从无人知晓到口耳相传,再到主动参与,“‘万里无忧’的大门永远为市民敞开”。其核心价值在于破除对心理问题的病理化标签——唯有不将其视为洪水猛兽,才能让更多人坦然面对、积极化解。
超越单纯的心理活动场所,蝶变为赋能社区治理的得力伙伴。街道将心理服务融入日常的矛盾调解工作中。顾庆海认为,借助心理服务赋能社区治理,在化解“事结”的同时也解开“心结”,可以从思想源头上解决社区居民的问题,更能推动多元群体携手共建安全韧性的无忧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