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业银行上海大柏树支行工作人员服务听障人士。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孙琪
本报讯 据数据统计,我国拥有8500多万残疾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更是超过3.1亿人,社会各界对于无障碍环境的需求既广泛又迫切。在“银行+社区”创新服务模式的推动下,申城银行网点让金融服务近在咫尺,并且让“有形便利”与“无形关怀”深度融合。
近日,69岁的听障人士王阿姨比画着手势走进兴业银行上海大柏树支行,试图咨询境外汇款业务。营业厅主任见状迅速取来纸和笔,通过文字和手语耐心询问王阿姨需求。业务办理过程中,营业厅主任协调会计主管一同将复杂的汇款流程要点逐条书写,手把手指导王阿姨填写单据。考虑到王阿姨获取信息不便,营业厅主任特意将关键流程和注意事项打印成大字版材料,方便她留存查阅,高效解决了王阿姨的汇款难题。
兴业银行上海嘉定支行附近有一家印刷企业,企业招收了不少听障人士,每月都有员工到嘉定支行开立工资卡。每当他们比画着手语走进银行大门,迎接他们的都是大堂经理脸上温暖的笑容和熟练舞动的手语:“您好,欢迎光临!”紧接着,一块早已备好的手写板被轻轻递上。在这里,交流并不需要声音,手语比画与笔尖划过写字板的沙沙声,成为最清晰的语言。从开户所需材料的说明,到银行卡如何绑定微信、支付宝的细致操作指引,再到使用中的风险提示,每一个关键信息都在无声的默契与一笔一画的书写中,准确、耐心地传递。
在兴业银行上海杨浦支行,一封来自残障人士的感谢信被用心保存,墙上的锦旗也格外耀眼。感谢信和锦旗背后是一位84岁听力残疾老人的心声。
感谢信上,客户介绍自己是一位听力残疾的84岁老人,每次来银行办理业务,工作人员都态度温和,敬重老人,不厌其烦,老人心生感激。锦旗上,“匠心服务 值得信赖”几个字背后藏着老人沈先生的心声。沈先生表示,因为听力障碍,总是不愿意出门,对银行的金融服务更是产生排斥心理,而银行的真诚服务让他放下芥蒂,心生感激。
越来越多的沪上金融机构不仅通过毫米级的硬件优化,如设置无障碍通道、配备放大镜等便民设施,让特殊群体“看得见”平等权利;更以手语服务、文字沟通等“无声关怀”,让金融服务“听得着”人文温度,为特殊群体撑起了一片温暖的金融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