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大侠:玻璃上的童梦奇缘

青年报 文/记者 唐骋华 图/受访者提

    【文/青年报记者 唐骋华 图/受访者提供】

    在接触宁大侠的作品之前,我对玻璃艺术的认知还偏重于“艺术”层面。

    无论是我国玻璃艺术的先行者、开拓者庄小蔚,抑或年轻的玻璃艺术家如屠娟,他们的创作给我的印象都是,具有鲜明的探索性和先锋性。透过这些作品,我能看到他们是面向艺术史进行创作的,因而通常能在艺术史的脉络里为他们标注出位置。这当然很好。艺术嘛,是要有一些超越日常的维度。

    宁大侠的作品则流淌着另一种气质。它们俏皮、可爱、随性,甚至带着点散漫,难以归入某个特定流派。但那份浑然天成的天真与童趣,却直抵人心。

    缘起:女儿点亮创作星火

    天真和童趣源自两个女儿。“我作品里的小女孩形象,原型大多是我女儿。”宁大侠说。比如,大女儿曾痴迷于学校的一只兔子,总念叨着“骑兔兔上学”。于是,一只驮着小女孩奋力奔跑的大白兔便在宁大侠手中诞生,算是用艺术形式帮女儿圆了梦。

    至于蒙面小精灵,抱着花朵望天的女孩儿,抖机灵的狐狸,无不童趣盎然。见过的人,都觉得很治愈。治愈,正是宁大侠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

    宁大侠自然不是本名,如同她自谦只是“野生”的玻璃艺术创作者。

    “一开始其实是奔着做陶艺去的,后来转向玻璃艺术。”宁大侠回忆。2019年,她偶然看了日本陶艺家石原稔久的个展,受到触动,萌生了做陶艺的念头。不久,日本玻璃艺术家安达知江也到上海办个展,宁大侠和朋友相约观展,被各式各样的植物、动物、小孩、风景所吸引。“我第一次见到在玻璃上画画的,非常新奇。”更重要的是,安达知江作品形状小巧、色彩温和,有种抚慰人心的力量。这让作为插画师的宁大侠心向往之,跃跃欲试。

    彼时的宁大侠对玻璃艺术一无所知,并不知道上海大学设有玻璃艺术专业。知道了也没用,她已经不可能“回炉重造”了。一切要靠自己摸索。

    求索:玻璃上的材料炼金术

    这注定要历经波折。宁大侠说,我国的琉璃烧制技艺源远流长,不缺少美轮美奂的作品,但在玻璃上画彩绘比较少见,“说明这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怎么办?只能向外取经。宁大侠先是打听到日本有学校开设玻璃艺术的课程,但每周只上一节课,“我不可能专程跑过去一个月只上四节课啊”。折中方案是,通过网购从学校买来相关教材,依样画葫芦自学。

    要将纸面上的教程落地为实际操作,难度可想而知。首先,将玻璃铸造成型并非易事,宁大侠反复试炼一年多,才做出了一只小瓶子。

    紧接着要攻克更大的难关——上色。玻璃在温度达到500℃时便开始软化变形,而市面上高温颜料的熔点一般在800~1300℃。这意味着玻璃已经化成液体了,颜料还依然如故,无法附着到玻璃表面。为寻找低熔点颜料,宁大侠不厌其烦地测试,“就像爱迪生那样”。爱迪生在试制灯泡过程中先后尝试了上千种材质,最终选定钨丝。宁大侠也折腾了近两年,中途几次想放弃,凭着由衷的喜欢和山东人骨子里的韧性才坚持下来。

    过程中还发生过危险。起初,宁大侠在客厅装了一只电窑炉,整天烧制、测试。一次没控制好温度,电窑炉边缘着火了,还发散出刺鼻的气味。“邻居都来敲门了,问是不是你们家的电器烧坏了?”宁大侠也深感有安全隐患,在朋友的帮助下和一家铸造玻璃的工厂达成合作,试验就到那边进行。

    慢工出细活,宁大侠逐渐摸到门道,作品日益成熟,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如今,她已在北京米鱼Melfish、新加坡Round and Round Gallery、上海荃二等艺术空间办展。每每一开展,作品就被订购一空。“要不是给下一次展览储备作品,你今天都看不到它们。”站在客厅的木质书架前,宁大侠指着摆得满满的作品说。

    底色:画笔绘就人生轨迹

    探寻宁大侠成为玻璃艺术家的缘由,关键词不只是坚持、耐心或韧性,更核心的是那份对艺术发自肺腑的热爱。

    宁大侠出生在山东的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就是好姐姐、好学生,要给两个妹妹及同学做榜样。大学也是遵从父母的意愿进入师范学校。不过,她从未放弃自己喜欢的绘画,总在学习之余见缝插针地磨炼技艺。大学毕业后,宁大侠从山东来到上海,入职一家广告公司。我问她:父母不担心吗?她笑言:没有,因为我二叔在上海,有个照应,他们比较放心。

    时值中国广告业的黄金年代,一派欣欣向荣。宁大侠所在的企业光是承接4A公司的外包业务,就活得很好。她也从一名“广告小白”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广告设计师。几年后,宁大侠又进入一家互联网企业,担纲网页设计和店铺设计,并很快成为团队骨干。那些年,恰逢网络购物兴起,订单纷至沓来,宁大侠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回望这段历程,宁大侠觉得,一方面是自己没有丢掉绘画的天赋和能力,这是从日语专业转型为设计师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吃到了“时代红利”。换作今天,很难想象会有公司雇用一个学语言的人去设计广告和网页。

    就这样,这个山东女孩在上海站稳脚跟,并结婚育儿,融入了这座城市。

    抉择:美学标准的无声坚持

    就在事业和薪酬肉眼可见地往上走的阶段,宁大侠却辞职了。

    为什么呢?抗拒心理在起作用。原先,设计网页的时间比较充裕,宁大侠能细细琢磨,做出自己满意的作品。然而随着需求量激增,留给她的设计时长越来越短,修改要求也越来越多。“我不想做不符合自己审美的设计。”宁大侠说,“一个网页可能仅仅上线10天就下线了,但我就愿意精雕细琢。”

    在旁人看来这的确有些矫情,宁大侠也劝过自己这不过是一份工作,何必投注太多的个人感情呢?无奈实在迈不过心里那道坎。最终,她决定遵从内心的美学标准,转身离开。

    说起来,宁大侠的人生轨迹和安达知江颇有相似之处。首先两人年龄相仿,均为80后,都自幼热爱艺术。安达知江是科班出身,大学专业就是玻璃工艺,但在艺术机构工作几年后也选择了从事自由职业。想来,追寻艺术的灵魂都受不了束缚吧,无论这种束缚来自原生家庭,还是客户需求。

    辞职后的宁大侠做起了插画师,为图书配插画。“比起设计师,插画师能够发挥的空间要大得多。”她说。插画师还要和作者交流,如果双方兴趣相投、审美相近,这种交流就是很愉悦的。

    在为女性励志畅销书《日日滋养:365天爱自己的生活良方》设计封面和绘制内页插画时,宁大侠就和作者周一妍聊得很投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还不时相约看展。一次,两人在上海荃二艺术空间看展览,周一妍转头对宁大侠说:“我相信有一天你也会在荃二办个展的。”

    说这话的时候,宁大侠还没有接触玻璃艺术,但信念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这一刻。这大约就是朋友的力量吧。

    宁大侠有一个作品,两个女孩肩并肩,一只鸽子从一个女孩的肩头朝旁边的女孩飞去。灵感来自很多女性朋友的集合,她们那么漂亮、知性,给予宁大侠很多启发,“那只鸽子就代表我想飞向她们的心”。

    日常:生活美学的低调诗篇

    在周一妍眼里,宁大侠是个“生活家”:她懂生活、会生活,能将寻常日子过出特别的美感。例如她家里的陈设,从桌椅到电扇,从花草到摆件,还有各种各样的器物,都呈现出一种“低调的用心”——表面看来平平无奇,细细打量,无不是女主人精心挑选和用心摆放的,既养眼又舒适。

    这离不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也离不开要把所见之美表达出来的渴望。“比方说今天买了一串葡萄,长得可真好,绿油油的。尝一颗,哇,好甜,感觉一天就活过来了,给了我精神支持。于是我把它画了下来”。

    不过,现在宁大侠不太给图书配插画了。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名气见长,寻求合作的人越来越多,让她有点应接不暇。同时,配插画终究有个“框框”限制,又不是每个作者都像周一妍那样谈得来,这就难免拧巴。宁大侠不想拧巴,说到底,是无法忍受被条条框框束缚。

    但宁大侠并不是要鼓吹不顾条件地追求“诗与远方”。投身玻璃艺术之初,她和朋友合作,接了个墙绘的单子。“这个项目前前后后延续了两年,等于给了我一份经济保障。”宁大侠说。倘若没有这份保障,在漫长的颜料测试阶段她可能就扛不住了。

    人要有爱好、有梦想,但也不能脱离实际。应顺其自然,逐步调整到让自己舒适的状态,这是宁大侠的信条。她的人生也是一步步这样走过来的。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她活得如此通透自如。

    现在的宁大侠,气定神闲地宅在家中创作,有充裕的时间陪伴两个女儿。她还养成了每天走路一个半小时的习惯,边走路边和人工智能聊天。“聊荣格,聊心理学,我把它当作智商高于我的人,能够拓宽视野,指引我”。

    Qa 生活周刊×宁大侠

    宁大侠 

    玻璃艺术家

    1985年,生于山东省

    2007年,进入广告行业

    2013年,成为自由插画师

    2023年,开启玻璃艺术创作

    Q:我观察到无论是你的插画还是玻璃艺术品,都是浅色调,常有大片白色,给人清新的感觉。你是特别中意白色吗?

    A:是的,我天生喜爱白色。画画的时候我会先把背景涂成深色,再往上一层一层地叠加白色,最终达成有厚度的白色肌理。我喜欢玻璃艺术也是这个原因。因为玻璃既透光又不完全透明,朦朦胧胧,像一块冰包裹着棉絮。这种氛围是其他任何材质都没有的,也是我一下子就被它吸引的原因。

    Q:第一眼看到你的作品,觉得童趣盎然。这种童趣来自哪里?

    A:我的两个女儿啊!其实我的创作灵感,大多数来自我和女儿们的生活细节。你看这只小女孩抱着的鸽子,就是经常造访我家的那只,女儿可喜欢它了。这只兔子是养在大女儿学校里的。这个蒙面小精灵,是因为小女儿有次在逛街的时候看中一只玩偶,可是太贵了,我就说,妈妈给你做一个嘛。

    Q:你已经办过好几次展览了,有和观众交流过吗,他们为什么喜欢你的作品?

    A:会有交流的,观众会问一些作品背后的小故事,我就负责讲解一下。但不会有更深入的交流。实际上,观众看了我的作品,觉得治愈、喜欢,有的还会买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了。通过艺术家的作品,就能够体会到他是怎样一个人。

    Q:为什么给自己取名宁大侠?

    A:“宁”是我本名,“侠”来自姥姥的名字。我非常爱我的姥姥,现在我们还住在一起,我觉得她可以给我带来好运,于是组成了“宁大侠”这个名字。

2025年0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