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有界,创新无边

城市历史记忆的重生

青年报 文/杨颖

    “SEA-Hi!论坛”-“街区有界,创新无边”的主题研讨活动。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新一期的“SEA-Hi!论坛”的主题为“街区有界,创新无边”。这次的研讨活动地点在张江之尚城市更新项目中,虽然项目还在建设中,但沿着一条小径走进去,一边修篁茂竹掩映,另一边则以碎石为基底种了一长溜的绿植,走在其中,你感觉不到这是一个工地,这使得与会者对这个脱胎于20世纪70年代水泥厂的更新项目充满了期待。

    文/杨颖

    历史记忆,时空对话

    正如论坛主持人所说:“真正的城市焕新不是对历史的覆盖,而是通过精细化的空间织补,让不同时代的文明记忆在城市肌理中持续生长。”张江之尚的更新实践,首先体现在对工业遗产的“考古式保护”。

    走进项目办公室,墙上陈列着很多“老物件”。最多的是各类资质证书和获奖证书,每一张证书和奖状,都在述说一段历史,张江这个年轻的区域突然有了厚重的历史记忆。除了证书奖状,厂报也被精心地装订、陈列。这一面展示墙,展示的是川沙水泥厂——后来变成浦东水泥厂的历史,但也是项目团队对这座老厂区的过去的致敬。

    参与设计的有12位设计界的大咖,他们对老厂房的墙体、管道、烟囱等工业构件进行了系统性测绘与编号,如同保存一本立体的城市历史档案。设计师像对待文物一样对待每一根承重柱,通过3D扫描技术精确记录其倾斜角度与表面肌理。这种严谨的保护策略,使得建于1971年的川沙水泥厂红墙得以完整保留,并通过“悬浮方舟”结构与新建筑的玻璃幕墙形成时空对话——老墙如凝固的时光胶囊,新建筑则如透明的未来容器,二者在视觉与空间上形成戏剧性张力。

    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手法,既延续了场地的工业基因,又赋予其当代叙事性。正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同玉教授所言,“这些工业遗迹就像城市的年轮,记录着上海从制造业向科创中心转型的历史轨迹”。

    新旧动能,协同共生

    张江之尚这样的实践并不是上海城市更新的孤例,在徐汇西岸,有一个叫“梦中心”的地标,用“无巧不成书”来形容张江之尚和西岸梦中心两个项目再合适不过——“梦中心”所在地是原上海龙华水泥厂。之所以成为“地标”,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印记,更重要的是,这些历史遗存同时也被赋予了现代时尚生活的实用性,开创了“新旧动能协同共生”的功能迭代模式。

    与张江之尚略有不同,西岸梦中心地处徐汇滨江,宽阔的黄浦江赋予了它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龙华水泥厂旧址华丽转身,成为最时尚的滨江地标。

    而张江之尚则把历史记忆融入建筑群落的功能,设计了一系列的功能组团。这种布局既保持了工业遗产的完整性,又通过功能织补实现了产城融合,避免了传统产业园白天热闹,夜晚空城的困境。

    在交通组织层面,项目团队创造性地利用原有铁路支线改造为地下智慧物流通道,地面层则打造成滨水慢行系统。这种“上天入地”的立体交通体系,不仅解决了地块内部的交通瓶颈,更将原本割裂的工业遗址与周边社区重新缝合。

    社区记忆,文化激活

    曾几何时,工厂区的人们的回忆常常是这样的:下班铃声响起,一群群穿着工装的工人或步行,或骑车,涌出厂门,很多人手里还提着一只饭盒。

    张江之尚的地理位置比西岸梦中心更加具有区域特点,很多工人甚至都是附近社区的居民,因此,设计师更多地将“人的记忆”作为核心考量。项目特别注重公共空间的历史叙事性:咖啡馆嵌入老厂房立柱形成的“时光廊架”、观景平台延续原有运输轨道的线性肌理、连廊扶手采用锈蚀钢板与耐候钢板的渐变处理……这些空间中的“记忆锚点”,让这个社区中不同时代的使用者在同一个场域产生情感共鸣。

    浦东新区张江镇党委书记王庆这样说:“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觉得张江应该成为能激发人去创造、去创意的地方,不是纯工作的地方。因为现在的科技、现在的技术发展,还是要很重地依赖人的创造性,主动去创造,主动去激发自己的灵感,尤其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张江不能完全复制浦西的淮海路、南京路,徐汇滨江,它有它自己的东西,有创新的东西,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会迸发出一些火花在物理空间,这是未来张江需要的场景。”

    从西岸梦中心到张江之尚,在寻找城市记忆的过程中,建筑师的角色正在发生根本转变——从空间塑造者升维为记忆编织者,规划师从蓝图绘制者转型为系统协调者,而市民则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正如MAD建筑事务所在项目宣言中所写:“我们建造的不仅是建筑,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桥梁;我们保护的不仅是砖瓦,更是城市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站在张江之尚的观景平台上眺望,老厂房的红墙与玻璃幕墙交相辉映,科研人员的白大褂与艺术家的彩色围巾在滨水步道流动,工业文明的厚重与科创时代的轻盈在此达成奇妙平衡。这座正在生长的城市更新样本告诉我们:真正的城市焕新,永远在路上,而守护记忆的温度,就是守护城市的灵魂。

2025年0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