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若雯和她的团队一起设计出各种以杨梅为核心的文创用品。

使用杨梅扎染的衣服。

王若雯和她的团队设计的耳环。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吴恺
从生长到成熟,一颗杨梅需要漫长的等待,而采摘的窗口期,却只有短短一个月。或未进入销售渠道,或成了落果,农产品在盛产季被浪费并非罕见。如何及时卖出果实,让关于杨梅的记忆不止于夏天?一个年轻团队悄然上了心。25岁的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硕士生王若雯,带领00后团队,不仅卖出几十万元杨梅,更将非遗、文创、原创IP与杨梅巧妙融合,甚至把山野里泥泞的落果化作时尚扎染,书写着青春赋能乡村产业的新可能。
青年报见习记者 林千惠
一次偶然
打开了销售杨梅的渠道
最初,王若雯开始在校园推广杨梅,只是由于一次不佳的美食体验。2023年,她逛超市买杨梅,买到的杨梅品质“远不如家乡”仙居杨梅——不够甜,水分也不够。这份对杨梅的挑剔,来自她出身于“杨梅世家”的底气。从爷爷那一辈开始,王若雯家中就守着浙江仙居的杨梅山。门前有一条小溪,石板路通向山上的深处。摘果、爬树、闻香,是童年的日常。
“我买到的杨梅不如家乡的,可家乡的美味杨梅,却鲜为人知。”王若雯有些遗憾地说。她深知家乡果农的艰辛:他们将精心挑选的果实背下山,在集市的烈日下等待未知的买主。果实易损,辛苦可能付诸东流。这份辛劳使得年轻人不愿返乡,留下信息相对闭塞的中老年果农独自支撑,形成了销售难、收益与付出难匹配的恶性循环。
怀着简单分享家乡美味的初衷,王若雯帮人带起了杨梅。最初她想的只是小本生意,未承想,好的杨梅遇上了懂它们的客户,名声迅速传开。“订单越来越多,不仅帮了我家,也带动了其他果农。一听说要杨梅,大家都很高兴地帮忙采摘。”不久,经她销售的杨梅金额达到了几十万元。
精心设计
让杨梅变成一种文化
然而,杨梅季只有短短一个月。作为设计专业学生,王若雯敏锐意识到,仅靠鲜果销售,对家乡产业的助力有限且短暂。有没有什么途径能增加家乡杨梅的价值呢?她开始思考。“在学校课程的学习中,我认识到设计能让物品超越实用,成为承载意义的符号。”王若雯说。
带着设计师的思考,她为家乡的杨梅设计出了一款以“果香校园”为主题的包装盒,融入仙居花灯、线狮、彩石镶嵌等特色家乡元素,和东华大学的校徽相结合,并被采纳使用。但王若雯希望让杨梅能够进一步被辨识和记住。很快,她的灵感就来了:“我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相互交流,把他们的技术和杨梅交织。”于是,一系列独具匠心的文创产品诞生了。
“我头顶的缠花发簪,采用3D打印技术,杨梅由黏土制作,叶子是非遗技艺的绿色缠丝。”一支活灵活现的杨梅簪子,挂在王若雯头顶,一颗杨梅挂在叶上,仿若真物。挂着的杨梅是“东魁杨梅”。“这个品种的杨梅很大个,且甜,汁水多。另一些品种的杨梅,比如荸荠杨梅,会更小。”王若雯细致地介绍。通过小小的发簪,杨梅的“家族谱系”被悄然梳理清楚。
走进东华大学第三教学楼的工作室,杨梅是绝对的核心。一排服装采用杨梅扎染,粉红色晕染出独特的纹理。架子上摆了一系列文创产品:使用非遗技法的杨梅簪子、耳环,抱着杨梅的兔子钥匙项圈等。
为了让杨梅能更贴近年轻人,王若雯还灵机一动,设计了属于杨梅的原创IP。那是两只为杨梅代言的卡通小兔,分别叫“叩叩”和“代代”,灵感来源于王若雯家爱吃杨梅的宠物兔。王若雯给它们分别设计了杨梅红、扎染紫色长耳朵的形象,并设定了它们爱吃杨梅的属性。以两只小兔为主角,她开发出一系列匹配的漫画、表情包,讲述它们的故事。“在它们的帮助下,杨梅附加产品销量增长了30%。”王若雯回忆。走进这间工作室,尽管不见杨梅树,但“杨梅”元素已悄然渗透每一个角落,成为设计灵感的源泉。
以上的设计,都出自王若雯和她团队的手笔。从在校园里推广杨梅,到利用自己服装设计的专业所长,将杨梅变成一种文化,这股青春经济的活力,比她自己想象的更强劲。“如今我和团队助农,大约有几十万元的销量。如果算上被我带动起来一起做这件事情的亲朋好友,能有百万元的销售额。”王若雯盘点。
变废为宝
落果重生为时尚染料
“每年仙居有15%的掉落杨梅烂在地里被填埋,数量约为300吨。”团队里的00后、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设计学硕士王腾飞说。在助农售果的时候,王若雯和团队也注意到,每年都有无数的落果无法转化为经济效益,成了被浪费的资源。
上一个假期,王若雯带领团队跑回了家乡的杨梅山,跟着果农在凌晨三点上山采杨梅。只不过,果农采的是新鲜杨梅,这群大学生却低头捡起沾了泥巴的落果,引来果农好奇的目光。“他们问,新鲜杨梅不要,捡地上烂杨梅干吗?但我们说,我们自有妙用。”王腾飞说。
摘了一大桶的落果,团队下了山。将五六斤杨梅倒进缸里,一遍一遍地捣,花一小时左右,把杨梅果变成杨梅泥。开了火再加热,直到变成了一盘合格的染料,将衣服放进去染色、固色,再放到太阳下去晒。当一件件染着杨梅特有粉红色的衣物出现在眼前,果农都十分惊喜,“活了大半辈子,原来杨梅还能拿来做衣服染料”。
王若雯和团队向果农证明,落果也是有用的。团队采用小批量制作的方式,进行长期试验,优化染料提取工艺,提高色牢度。而试验的小批量衣服,则放在线上店进行销售。这些衣服也受到不少人的喜爱:“之前搞公益活动的时候,有姐姐专门来询问杨梅扎染的衣服,说染料天然无公害,让人很放心。”
持续发力
青春力量点亮产业
2024年一年,王若雯带领团队,校园销售杨梅共计1.2吨。而在2025年,她希望更进一步,让家乡的杨梅为更多人所知。这一年里,她在上海开课,教学员做杨梅造型的非遗发簪,也积极研发杨梅衍生产品,从扎染工艺,到杨梅文创、杨梅酒,乃至开发原创IP“叩叩”和“代代”,积极地让杨梅成为一种“文化”。
令她感到温暖的是,不少家乡人都支持她。“在农村,大家联系密切,互相帮忙,好的消息能传遍街坊邻居。”王若雯说。长期的助农工作中,果农也和他们建立起了信任,相信这个只有二十五岁的大学生。她和团队以自身在上海学习到的知识,为在浙江的家乡杨梅产业添砖加瓦,发现古老果业中的青春经济新可能。
随着盛夏来临,杨梅季开始又结束,王若雯对六月底杨梅的采摘,也记忆犹新:“杨梅季到来时,常是通宵摘,一天只睡一两个小时,因为你不摘,果实就落了。”摘杨梅有个小窍门:越黑的杨梅越甜,这点很难在阳光下看出。果农为了找到好的果实,常在夜间出行,头戴探照灯,采摘果实。每到那时,王若雯也同样回到家乡,帮助采摘。杨梅季的夜晚,漆黑的山内,探照灯的白光从树木间折射出来,令整个山林闪烁。站在家乡的山林和城市中间,这位新时代的助农人倾听着杨梅落筐的轻响,心中充满感慨:“这些探寻杨梅的探照灯,正是属于我们的特殊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