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暑期志愿服务三大行动为夏季添“清凉”

诠释“绣花功夫”治理中的浦东温度

青年报 记者 刘晶晶 通讯员 刘雅雯

    浦东新区将志愿服务作为提升超大城区现代化治理效能的关键一环。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蝉鸣阵阵的7月,在浦东新区的142个爱心暑托班教室里,孩子们在志愿者的辅导下探索科创奥秘;在陆家嘴的老旧小区,燃气安全志愿者挨家挨户叮嘱居民安全用气;在震旦博物馆的佛教造像展厅,亲子家庭在志愿讲解中感受艺术之美……记者了解到,浦东全区现有注册志愿者达136.6万名。暑期正值志愿服务活跃期,全区志愿者正通过三大行动诠释志愿精神,为超高温下的申城送去缕缕清凉,生动诠释“绣花功夫”治理中的浦东温度。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通讯员 刘雅雯

    “一老一小”有守护

    志愿服务织密民生网

    浦东新区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浦东正在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必须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现代城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共建共治共享“人民城市”最温暖的底色。

    群众需求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城市的活力和温度便汇聚到哪里。聚焦暑期“一老一小”及特殊群体需求,浦东深入开展“暖在社区”系列志愿服务。

    多年来,上海电机学院等高校持续为暑托班定向输送大学生志愿者,累计参与志愿者1000余人,建立岗位轮值、积分激励等管理机制,并鼓励志愿者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为小学生提供科创体验、航模制作等多元化活动支持,形成“大手牵小手”的良性互动。

    心系“小候鸟”的中建八局联合高校开设了建设者子女特色班,30名来自全国的建设者子女在志愿者的带领下体验船舶制造、职业实践,近距离了解和感受父母工作的城市。公利医院的“红鸽”志愿者团队则化身流动陪伴者,帮视障老人语音导览电子屏,为术后患者朗读晨报,甚至用方言陪独居老人唠家常。

    祝桥镇海霞二居聚焦老年人“乐需、乐学、乐为”,开设“银龄课堂”AI应用课程。志愿者精心设计适老化教学,将复杂AI操作简化为“说句话就能解决”的互动模式,手把手教授老年人使用豆包AI等工具进行信息查询、健康管理、防诈学习等。通过制作易懂口诀、步骤图及一对一解答,有效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学员从“无从下手”到“驾轻就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重拾生活掌控感与自信。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正是“绣花功夫”在民生领域的生动实践。

    城市安全,是发展的基石,更是民生的底线。入夏以来,浦东积极组织志愿者深入企业、社区、学校、家庭,投身城市安全守护行动,为建设安全可靠的家园贡献力量。

    在陆家嘴街道的老旧小区里,结合出租户排摸和不成套职工住宅改造项目,志愿者李阿姨一次次穿行在楼道间,挨家挨户宣讲燃气安全。高行镇华高新村则创新推出“1+1燃气管家”模式,由燃气公司专业安检员携手社区志愿者共同巡逻,专业把关与邻里守望相结合,联手保障居民用气安全。浦东新区开展两轮燃气安全进社区志愿服务专项行动,通过“专业+社区”融合联动志愿服务模式,惠及3万余户天然气用户。

    文化基因共传承

    志愿服务焕活城市文脉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发展的“软实力”。围绕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浦东文化志愿服务联盟担当起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生力军,让深厚的历史文脉在志愿者的热情服务中,于夏日里焕发出新的生机。

    “大家看,眼前这座现代化的张江科学城,20年前还是一片农田……”在浦东科创巴士上,志愿者正围绕战略科技、硬核创新、科技孵化等主题,依托浦东30余个科创地标,为乘客提供30分钟车上讲解和30分钟线下参观服务。这条生动展现浦东创新历程的线路,已成为暑期研学市场的热门路线,志愿者就是这段辉煌历程的义务讲解员。浦东现有8条类似品牌线路,覆盖红色寻访、科技创新、滨江文旅、乡村振兴等领域,志愿者作为讲解员、文化传播者、服务者,已成为串联城市记忆、传递人文温度、激发公众参与的核心力量。

    在震旦博物馆的“博物馆奇妙夜”暑期专场活动中,志愿者吕一强在佛教造像展厅为亲子家庭讲解东魏北齐佛教造像的艺术特征,并引导孩子们完成艺术探索手册,让沉睡的文物在夏夜交流中“活”了起来。

    这个7月,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迎来了100多名8~18岁的青少年志愿者,标志着2025年浦东非遗体验馆青少年志愿者培训正式拉开帷幕。这支朝气蓬勃的文化志愿服务“新声代”,将以青春的热情,努力讲活浦东故事,传递文化自信。

2025年0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