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从两个“五分之一”看杨浦新旧动能转换

青年报

    夏日傍晚,江风拂面,漫步上海杨浦滨江地带,百年工业遗存与在线新经济总部大楼交相辉映。

    位于上海东北角的杨浦,曾贡献上海全市五分之一的工业产值,烟囱林立是其昔日的城市名片。如今,另一个“五分之一”跃然而出:2024年杨浦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突破3200亿元,总量约占全市的五分之一。

    两个“五分之一”,折射的是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的持续转变,背后依托的是杨浦不断壮大和优化的创新生态。

    对于老工业区杨浦而言,辖区内复旦、同济、上海财大等10余所高校云集,利用这一独特的资源禀赋,创新至上、科创立区成为最优选择。

    “服务高校就是服务杨浦,发展高校就是发展杨浦。”杨浦始终坚持的这句话,道出了这片热土与高校之间的链接。

    位于上海财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内的上海傲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这几天正在为最新研发的消费级髋关节增程动力外骨骼机器人的首发上市做准备。

    因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本色出演而“出圈”,如今傲鲨智能的外骨骼机器人已在装备制造、航空物流、能源、矿山等工业场景稳定落地,并出海至美国、德国、新加坡等17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是从大学科技园走出来的创业项目,受益于杨浦区的支持政策,傲鲨智能已在外骨骼机器人赛道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傲鲨智能创始人徐振华说。

    “要精心培育创新生态,让‘大学’‘大厂’‘大城’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海鹰说。

    杨浦区拥有上海一半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独有的资源禀赋,不仅为类似傲鲨智能这样的企业,源源不断提供年轻创新力量,也让它们能就近找到高校创新成果,降低研发创新的试错成本。

    一个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既能培育出抖音电商的直播经济,又能支持美团的“低空外卖”,还能呵护哔哩哔哩的“谷子”情绪,形成“大学+大厂”的特色优势。

    目前,杨浦区内集聚数字经济企业8000余家,这些企业税收贡献占比达到40%以上,营收占比约60%。一个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跃然眼前。

    7月,在大厂环抱的杨浦创智天地,一座集办公、培训、直播于一体的创新载体“V聚场”正式投入使用,以优质内容创作为主业的新就业群体纷至沓来,用镜头、用数据、用体验,挖掘人民城市发展的新故事。

    大学的创新动能、“大厂”的平台势能、“大V”的传播效能,在这片老工业区互相交织、彼此赋能。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科技创新加快动能转换,奋力在上海建设人民城市实践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杨浦区委书记薛侃说。

    据新华社电

    ■02

2025年0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