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众席到主舞台

AI“后浪”奔涌

青年报 记者 刘晶晶

    大会特设FutureTech创新孵化板块。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摄

    胡宇航正在探索赋予AI一张会表达情感的脸。受访者供图

    7月26日亮相青年科学家思辨沙龙,27日转战世博中心青年菁英会——因赋予机器人“情绪”而备受关注的首形科技创始人胡宇航,日程紧凑。这名28岁的年轻人去年首次参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时,还是一名在读博士生,今年再度登场,身份已转变为创业者。快速迭代,迅速成长,是AI这一“年轻事业”成为“年轻人事业”的生动写照。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展现出这样的“青春加速度”。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共创

    当高中生走上主舞台

    世博展览馆H4馆,16岁的杨瀚琪走上舞台,开启180秒演讲。对这名高二学生而言,这180秒浓缩了他从观众席到主舞台的奇妙蜕变。

    去年杨瀚琪作为爱好者来WAIC“开眼界”,前沿AI科技令他心潮澎湃。一年后,他带着自己开发的AI教学软件重返会场。这款为国际学校师生定制的工具,单次使用能为老师省下15个小时工作量,灵感源于他和同学们的学习痛点。180秒可能很短,也可能改变世界。杨瀚琪感谢“模力社区”的“黑科技快闪秀”选中他。

    “AI企业跟传统企业很不同,尤其垂类模型,创业者年龄非常年轻,公司规模也很小,有时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抵得上千军万马。”上海张江科学之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慧告诉记者,越年轻、人越少,需要的生态助力越多。

    走进H4馆,这种感觉很明显。大会特设的Future Tech创新孵化板块,集中展示海内外200余支成立不足5年的初创团队,其中90后创始人占比超40%。这里有清华、北大、浙大等高校孵化的30余个大学生AI创业项目,也有开发者社区的独立开发者。

    网友笑称“捅了创业窝”——一平方米格子间星罗棋布,年轻团队在此扎营,梦想密度惊人。AI集市熙攘,技术开放麦畅言,产业对接区随时碰撞火花,年轻人青睐的社群随时可建,白天学术会场夜晚变“创新之夜”,展商“显眼包”网上“出圈”,现场排队如演唱会……WAIC成为青春的技术游乐园,为每个微小梦想预留展台,以无界胸怀邀所有人共享未来。

    跃迁

    年轻人驱动前沿探索

    不仅亮相展台,今年大会上,青年力量爆发式集结:参会者中35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40%;大会青年优秀论文奖征集论文近200篇,投稿作者平均年龄29岁,博士及在读群体占比79.4%。

    90后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尤佳是其中之一。“我在里边算‘老人’了。”他笑道。在他开展脑疾病研究的实验室,AI正优化传统实验范式,从人工试错转向数据驱动靶向探索。尤佳坦言:“AI快速迭代,必然让年轻人成为中坚力量。”

    大会特设“科学之问、数学之问、模型之问”三大前沿议题,为年轻人搭建创新对话平台。丘成桐的“数学之问”在会场回荡引发“人机对抗”,首题被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Intern-IMO系统破解。

    同一天,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书生”科学发现平台。刚获大会优秀青年论文奖提名的95后南京大学在读博士陈喆感到惊喜。2021年起在上海AI实验室实习3年,他也曾是“书生”开发者之一,那时他才24岁,那段经历让他至今受用无穷。

    一支支青年团队在这个年轻的实验室里成长。青年科学家刘翼豪博士带领近30人团队,在多模态生成大模型“无人区”拓荒。剑桥归来的吴雯博士将语音识别专长迁移到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探索“意念操控”……

    驱动AI前沿探索的核心力量,正是这群眼里有光的年轻人。

    托举

    “一东一西”共建发展格局

    上海的全城托举,是会场上年轻智慧最“硬”的支撑。上海AI实验室所在的徐汇西岸,“模速空间”已成创新磁场,千家AI企业在此形成“技术研发—场景落地”闭环。

    作为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地,徐汇区已汇聚7家人工智能龙头企业,被称为“北斗七星”。目前徐汇已有10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今年将再招引600家。召集10余场青年人才座谈会,徐汇区针对年轻人诉求,为初创团队、优秀团队提供办公及居住空间费用减免,并成立5亿元人工智能领域青年创业基金,扶持初创项目,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AI。

    在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戴国浩看来,公司快速发展得益于上海给力的产业政策与生态。无问芯穹从一个不足50平方米的格子间开启,2023年刚来“模速空间”时初创团队仅6人,如今已近百人。

    向东二十公里,浦东张江“模力社区”构建“创业者服务创业者”生态,半年举办33场精准对接,吸引200家企业入驻,形成“上下楼即上下游”产业链,年轻创业者互相成为“拼图”。“共享生态是年轻人最需要的。”朱慧表示。

    去年7月的WAIC上,“模力社区”发布筹备消息,一个月后在张江运营。一年后,同样的会场,社区创新企业带来一批新成果——PPIO发布基于新一代Agentic AI应用需求的基础设施平台“AI智能体平台”,吸引许多需降低开发门槛、加速落地的同行;联汇科技CEO兼首席科学家赵天成演示植入OmAgent智能体大脑的四足机器人Sugar、无人机等多场景应用方案,为新锐创业者提供参考;影眸科技展示即将发布的GEN2.0部分功能,这家“出身”上海科技大学的年轻企业,团队平均年龄仅24岁。

    上海AI火种已成燎原之势,“一东一西、一软一硬”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已然形成。

    思辨

    盛宴下不忘冷思考

    在AI引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面前,人类并未放弃思考。今年大会,8场人工智能思辨会以高密度、深维度的专业对话让所有人探讨对AI的不同看法。

    一年里变换身份的胡宇航内核依旧,他始终追逐同一个科幻梦想——赋予AI一张会表达情感的脸。

    在青年科学家思辨沙龙上,他表示:“大型语言模型解决了机器人语言交流的问题,但非语言交流仍是一片荒原。”胡宇航的创业项目直指人形机器人最难啃的骨头之一:表情。他创立的“首形科技”团队仅17人,却汇聚罕见跨界组合:央美和北电的艺术生、哥大计算机极客、嵌入式工程师、化学材料专家、三维建模师……他们戏称在打造机器人“灵魂与肉体”。

    训练过程充满巧思。团队开发独特“对镜学习”,机器人像婴儿用摄像头观察自己挤眉弄眼,捕捉皮肤非线性运动奥秘。“传统机械臂是刚体运动,人脸却是无数微动作耦合,必须让AI学习人类肌肉‘语言’。”

    胡宇航展示技术突破,也不避讳担忧:“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AI理解并表达人类情感,但情感是双刃剑。”有趣的是,同一天,“人工智能教父”、图灵奖得主杰弗里·辛顿在开幕式上表示:“我们正在养一头老虎,别指望能‘关掉它’。超级智能可能产生不可控的自我目标。”两代研究者的忧虑形成奇妙共振。

    如今,这位年轻CEO站在科技与伦理交叉点,身后是17人跨学科团队打造的“情感机器人”雏形。当AI学会的不只是解题,还有微笑与共情时,我们准备好迎接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新物种了吗?胡宇航和他的团队正在创造答案,而问题才刚刚开始。

2025年0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