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们在军营参观。青年报见习记者 张振宇 摄
“我觉得爸爸妈妈很辛苦,今天我很想和他们说一声谢谢。”台上,在妈妈的怀抱中,陈航用略带稚气的声音说道。寥寥数字,却击中了陈航妈妈心中最柔弱的环节。“我希望陈航可以健康长大,好好学习。”陈航妈妈哽咽道。
这段对话发生在云南省文山州“山海情”留守儿童来沪研学夏令营感恩答谢会上。这一研学活动已成功举办了四期,上海市对口支援地区就业服务工作站的徐建华主任也连续四个寒暑假都陪伴着这些孩子。每年研学活动的内容,他和其他工作人员都会不断优化,但这些优化似乎还没有达到他心中的理想成果。“我们的核心就是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徐建华说道。
青年报见习记者 张振宇
特殊的国防教育
这一次的研学,徐建华和静安区武装部取得了联系,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21个从云南来的孩子和他们在上海的父母在军营中完成了一次特殊的团聚。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早装备的两栖装甲车辆。”伴随着教官的讲解,孩子们在下面伸出头,兴奋地和同伴说:“这个和游戏里面的装甲车好像啊。”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上来摸一下,感受一下。”得到了教官的许可,孩子们开始朝着面前这些飞机、坦克飞奔而去,有几个调皮的男生跳了起来,直接抱着坦克的炮管,对着同伴炫耀道:“看我帅不帅!”
孩子们在参观军营,徐建华则在一边看着孩子,时不时上前拍几张照片,或是叮嘱孩子们注意安全。“孩子们对这些装备感兴趣,我们国防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这样深度的切身体验,远比让他们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爱国教育、国防教育的效果好很多。所以当我把想法和静安区武装部的同志们进行沟通之后,武装部的同志都很支持这次的活动。”徐建华说道。
有温度的礼物
下午四点多,志愿者何晨杰和赵中铭一同把孩子们的礼物搬到了活动现场。铅笔盒、贺卡……袋子里的一切都吸引着孩子们。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礼物或许是和远在异乡的家长为数不多的连接。今年是何晨杰第四次参加研学活动,他也见过很多不同的礼物。但是上次的活动,某位家长送的平板电脑还是让他印象深刻。
“上次的研学活动末尾,是让家长准备一份礼物,送给孩子们。我记得很清楚,有位家长送了一台平板电脑,孩子在收到平板电脑之后,第一件事不是下载游戏,而是拍了一张全家福,并把这张照片,设置为平板电脑的壁纸。”何晨杰说道。
看见孩子们的笑容,赵中铭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在自己小学的时候,父母曾短暂地外出打工,那时的自己也和这些孩子一样,最期待的事情就是父母回家。所以这次当他得知有机会可以陪这些文山的孩子度过一个温馨的团圆之日时,他主动报名参加志愿活动,并且自己支付了来回的交通和住宿费用。
徐建华告诉记者,这次来上海的21个小朋友中,有几人在结束之后并不会立即回家,他们会在上海和父母继续团聚,等到开学的时候,再回到家乡。为此,工作人员特意为孩子们准备了礼物:迪士尼门票和返程机票。
时隔半年的团聚
对于现场很多家庭来说,回一次家并不容易。
杨真俊上一次见到妈妈,大约还是半年前,那还是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围在餐桌前吃团圆饭、放烟花,庆祝新年。若不是这次活动,下一次他们团聚,或许还是马年新年。杨真俊的妈妈在上海某家面食店帮工,爸爸也在上海务工。对于他们来说,与孩子的分离也是不得已的决定。
随着一天天长大,现在上初中的杨真俊也步入了叛逆期。在家时,面对父母的关心,他有时也会显得不耐烦。但是现场看见妈妈后,他还是主动凑到妈妈身边,母子俩聊了很久。
杨真俊的情况,也是很多其他来沪务工家庭的情况。徐建华告诉记者,据统计,仅云南文山州在沪务工人员就有6000人左右。如何让他们在上海工作得安心、舒心,他们想了很多办法。
“一方面就是给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就业上的帮扶,我们现在联合对接了京东家政、东航物流等企业,准备推出‘云南管家’‘东方装卸小哥’等劳务品牌。组织务工人员子女来沪研学,不仅是为了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将他们带到父母身边,实现团聚。”徐建华说道。
在活动现场,楼下的停车场停着多辆挂着“云H”(云南文山州)车牌的小汽车。徐建华指了指这些车辆,又补充了一句:“这些车辆就是务工人员买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们的帮扶成效。现在的外来务工人员已经不是大家印象中那样,赶着绿皮火车去劳务市场找工作。时代在变,外来劳务人员的生活质量、工作质量也在提高,这对我们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