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发布

“模力聚申” 上海落下先手棋

青年报 记者 陈嘉音

    上海加速为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培育沃土。青年报记者 郭容 摄

    到2027年,上海将实现“三百”目标:集聚百家行业骨干企业、落地百大创新应用场景、推广百件国际领先产品,并推动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实现具身智能“模力聚申”。

    ■03

    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

    本报讯 两周前,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这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36家人形机器人企业齐聚一堂,208台具身智能机器人集中亮相,创下了国内人形机器人最大规模汇聚的纪录。

    昨天,记者从上海市经信委获悉,《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近日正式印发,为该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擘画了清晰蓝图。根据方案,到2027年,上海将实现“三百”目标:集聚百家行业骨干企业、落地百大创新应用场景、推广百件国际领先产品,并推动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实现具身智能“模力聚申”。

    与去年相比,在WAIC2025上的机器人展示发生了显著变化。去年的“十八金刚”虽引人注目,但多停留在静态展示或简单动作的层面,如做咖啡、行走、后空翻。时隔一年后,机器人已不再执着于“炫技”,而是展现出更“实在”的能力:它们可以担任超市取货员、康复训练助理,甚至能组团进行流水线生产,应用场景大大拓宽。

    有人用“爆发式”集合来描述今年上海具身智能发展的盛况。据了解,今年初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在沪启用,首期已部署超百台异构机器人,来自智元、傅利叶、开普勒等近10家机器人公司。该训练场的深远意义,在于实现人形机器人数据的规模化收集和生产,为开发一个通用型机器人基础模型提供关键支撑。据透露,今年,训练场有望沉淀下1000万条数据,从而形成业内规模领先的异构人形机器人数据集,成为支撑机器人基础模型进化的高质量语料库。

    上海此次规划的显著特色在于充分发挥其在大模型领域的深厚积累。上海已拥有MiniMax、阶跃星辰等四大基础模型,累计82款大模型通过备案。以这一坚实基础为依托,《实施方案》明确将模型技术作为驱动具身智能发展的核心引擎,力促实现具身智能“模力聚申”的目标。

    《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解读

    《实施方案》计划如何推动具身智能产业能力提升?

    具身智能产业发展需要通过统筹布局,群链协同,构建完整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一是推动核心零部件研制,如人形机器人需要规模化量产,需要提升精密的电机、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灵巧手、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产业能力,加快自主研发的算力芯片、核心主板研发和性能提升。二是打造热销终端产品,通过提高性能,降低成本,推进终端产品的量产化进程。三是招引一批优质企业,对销售和租赁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企业按规定提供奖励。四是构建产业集群,以张江为核心承载区,加强市区联动和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形成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

    《实施方案》中产业生态建设涵盖哪些方面?

    具身智能产业生态建设包括了“五大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和开源体系、标准法规、人才培养等生态塑造。

    “五大平台”的建立将为产业发展提供算力、语料、模型等要素资源的支持,实现仿真验证、场景训练、迭代学习的虚实融合实训闭环,提供工艺开发优化、整机和零部件测试检验等服务,强化行业基金战略牵引作用,提升具身智能融资租赁专业化服务能力。同时,围绕具身智能发展,推动开源生态建设,支持开源模型和工具入驻开源社区,为各类开发主体提供标准化、低门槛的公共服务;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标准的研制修订;加快人才培养,通过“产学研”联动优化培养机制,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学习与实践资源,鼓励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海外开展联合研发和交流任职,吸引高水平国际人才。

2025年08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