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应对人生困局与时代挑战

青年报 文/记者 唐骋华 制图/贾英华

    【文/青年报记者 唐骋华 制图/贾英华】

    印象里的徐英瑾教授是一位“斜杠”中年。作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的主业自然是研究和讲授西方哲学,尤其精通维特根斯坦。我至今记得他用一句“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应当保持沉默”,概括维特根斯坦的学说,简洁而发人深省。近年来,徐英瑾则以“人工智能哲学家”的身份广为人知,经常针对AI技术的进展发表看法,一本《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成为我等“小白”了解该领域的基本读物。除此之外,徐教授还是骨灰级军模玩家、业余灵魂画手,活跃在小红书、B站等社交平台上的知识UP主。在众多学者中,徐英瑾的“斜杠”浓度绝对名列前茅。这不正是哲学家该有的样子吗?哲学原意“爱智慧”,而智慧包罗万象。纵观轴心时代(前800—前200年)的哲学家,无论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还是东方的孔子、老子,都是文史哲兼通,横跨多领域。没有谁把自己局限在特定的框框内。也因此,古典哲学是与生活紧密连接的,像苏格拉底那样游走于街头,与不同群体对话,被后世的哲学家视为典范。

    只是到了现代,专业术语筑起壁垒,哲学日益远离大众。哲学家的讨论,在普通人眼里成了看不懂的天书。建制化有建制化的好处,但如果只有建制化,那么作为人类优质人文资源的哲学就只能待在学院的高墙里,被少数人当作自我生产和再生产的游戏。这实在是可惜。

    为矫治此种偏颇,日常哲学、人生哲学逐渐兴起,而徐英瑾教授近年来就致力于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哲学大家的学说“讲”给大众听。其新著《当一切命中注定,我们还要勇敢吗?》通过梳理十位古今哲学家的生平与学说,尤其是他们对人生的思考,总结出85条人生哲学建议,为读者打造了一套“人生工具箱”。他笔下的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拂去专业术语造成的高冷感,化身为能倾听我们烦恼,并给出建议的良师益友。

    在近日的采访中,徐英瑾教授又以深邃的洞见和幽默的语言,同我们聊了聊阿Q、少子化、AI等诸多话题。这场“斜杠”中年的哲学课,值得听一听。

    06-07

2025年0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