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有期 书香无界

青年报 记者 郦亮

    6岁的陆墨涵成为今年上海书展的“荣誉读者”。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摄

    昨晚,伴随着最后一批读者心满意足地提着“战利品”走出上海展览中心,为期一周的上海书展圆满落下帷幕。本届书展共接待市民读者超38.2万人次,同比增长28.4%;图书销售总码洋6472.7万元,同比增长31.6%;文创产品销售收入1017万元,同比增长100.1%;全市共举办1267场阅读活动,同比增长23.8%。文旅商体展联动溢出效应凸显,“我爱读书我爱生活”成为书香浸润下人民城市的鲜活写照。

    ■04

    2025上海书展昨日闭幕。本届书展共接待读者超38.2万人次,同比增长28.4%;图书销售总码洋6472.7万元,同比增长31.6%;文创产品销售收入1017万元,同比增长100.1%;全市共举办1267场阅读活动,同比增长23.8%;外省市来沪观众占比25%,文旅商体展联动溢出效应凸显,“我爱读书我爱生活”成为书香浸润下人民城市的鲜活写照。

    青年报记者 郦亮

    链接之妙

    多方联动营造文化消费场域

    在各个行业广泛链接之下,置身今年上海书展,确实会让人有一丝的恍惚——这到底是一个什么地方?

    8月18日青年报记者参加 了徐家汇书院一年一度的“寻光之夜”活动,一走进这个书展的现场,又感受到了那份“恍惚”。今年“寻光之夜”寻的是“电影之光”,最大看点是“拾光汇影——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特展”。

    文创区是最热闹的。书院&邮政首款联名胶片明信片以及有声明信片成为寻光邮局的明星产品,参与者纷纷写下自己的“寻光”密语。书院还与周边商圈进行联动,读者凭徐家汇书院“书香光影 阅读的姿态”活动手册可在徐家汇商圈一些著名饭店享受8折到9.2折的优惠。

    这样多元的场景是要让人产生“这是什么地方?”的恍惚——是图书馆?是电影院?是文创商店?还是邮局?不过没有人能够否认,今年书展以图书为媒,确实产生了一种“链接之妙”,各个有趣的东西汇集在一起,进行某种“化学反应”,让生活更有滋味,也更有文化气息。

    以书为本

    展出接近30万种图书

    2024年上海书展展销图书为16万种,而今年上海展览中心和上海书城两个主会场的图书展销品种将近30万种。

    上海书展一直强调“书展姓书”,再如何破圈跨界都要“以书为本”。当然以记者之见,上海书展之所以在读者心中地位如此稳固,不仅是因为书多,更因为书好。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万物生辉——科学照亮未知之境》就是一本及时、有深度又易于阅读的科技类好书。该书以独特的“科学家叙事”视角,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地球科学、化学、生物、医学健康、人工智能、新型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科技研究成果及进展,展现了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和精神世界。

    据悉,《万物生辉——科学照亮未知之境》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科普图书品牌“智识塔”的重磅新作。“智识塔”品牌以原创科普为核心,自2023年推出至今,已出版40余种图书,密切关注最新趋势和热点议题,为读者深度剖析科技发展动态,生动解读前沿科技。

    根植传统

    寻找解读传统文化的新视角

    传统文化图书这几年一直是上海书展的热门读物,这种情况在今年显得尤为突出。团结出版社这次把《商解西游》一书带到了上海书展。由著名畅销书作家李光斗所写的《商解西游》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国学书,他从《西游记》里看到今天的为人处世之道。

    李光斗告诉记者,重读《西游记》会发现,其实这部古典小说的内核远超神魔小说。鲁迅先生曾评其“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孙悟空前半段靠武力,后半段凭江湖交情取经,恰是某种现实写照。他还说:“从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中,我们可以汲取到关于创业、团队管理、个人成长等多方面的深刻启示。”

    东方出版中心的《中国面孔:文物上中华民族的凝望与记忆》,同样给传统文化的解读找了一个很独到的角度。作为“解读中华文明标识”系列开山之作,《中国面孔》从全球文物藏品中精选50件展现“中国面孔”的代表性文物。我们为何会长着中国面孔?我们为何成为我们?在该书作者、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翁淮南看来:“透过中国面孔与中华民族的千年对话,能清晰瞧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文学之美

    让文学感动每一个人

    文学是上海书展永恒的热点。青年报记者在书展现场开展的一次青年阅读调查显示,在50名18岁到28岁的受访青年读者中,有23人将文学作为自己阅读的首选内容,占到了46%。上海书展最热门的现场永远是文学图书的对谈和签售。

    上海市作家协会读书会品牌“巨鹿之赞”在书展期间就请来著名作家叶辛和上海作协专职副主席、作家高渊围绕“捕捉时代的新意”进行了一次对谈,这个文学的现场吸引了大量读者关注。

    叶辛说,作家不应该一直想着“如何让自己深刻”这件事,“我们打开一本好小说,首先这本小说要让人爱读。”而让读者爱读的秘诀就是努力地让小说“捕捉时代的新意”。

    还有读者问叶辛,像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活》这样的悠久隽永的作品,为什么现在少了。叶辛说,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很多作家在思考的。他认为托尔斯泰的作品能被称为永恒的经典,就是因为托尔斯泰写的是人类的情感,写下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等名言。“我们写小说也是从文学角度,从情感角度,试图解读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我绝不希望一本小说印一版就不印了,希望一次一次印下去。”

2025年0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