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屋”是上海话“抱抱我”的谐音。“十四五”时期,为满足1岁至3岁幼儿家庭对家门口“临时托”服务的需求,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宝宝屋”建设,向社会提供安全、便捷、公益、优质的托育服务。此后,上海市政府连续2年将新增“宝宝屋”托额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加以推进。截至目前,全市200多个街镇共设置“宝宝屋”342个,“宝宝屋”街镇覆盖率超过90%。
记者从上海市教委了解到,上海目前已启动“宝宝屋”扩优提质工作,重点是坚持需求导向、优化设点布局,即在需求旺盛区域的街镇增加布点,在需求确实不多的地区调整布局,目的是把“宝宝屋”放在家长们最需要的地方。
大宁路街道党群(西部)服务中心内的这处“宝宝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启动建设。“近年来,党群服务中心周边的2处新建商品房小区陆续迎来居民入住,人口导入规模总计在8000人以上,经摸排,3岁以下幼儿目前超过130人。针对这一实际,新增这处‘宝宝屋’非常必要。”大宁路街道社区服务办主任王亚静说。
2023年,大宁路街道诞生了上海市首家企业园区嵌入式“宝宝屋”,以满足白领父母“带娃上班”的现实需求。“我的工作经常需要加班加点,现在把孩子接到园区,不仅有地方‘寄娃’,还有专人提供科学、精心的照护,我工作也更安心了。”白领李女士说。
从“有处托”到“托得好”,需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开设在静安区江宁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4楼的“宝宝屋”,是上海市第一家“宝宝屋”,被附近的家长亲切称作“001号”。记者走进这里时看到,来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科医生正在指导教师和家长掌握小儿揉腹操的正确技巧。在“教养医融合”理念指引下,今年以来,社区医生已多次上门提供育儿健康指导,受到家长普遍欢迎。
“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举措,让生育友好不仅体现在‘生’的阶段,还能向‘育’延伸,以更优的托育服务,筑牢民生之基。”静安区教育党工委书记余文君说。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