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展厅里的三屏互动技术。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专家围绕“AI数字技术赋能红色场馆建设”展开头脑风暴。
1920年8月22日,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新渔阳里6号正式成立。在纪念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105周年之际,位于新渔阳里6号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以下简称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以“传承红色基因:百年历史视域下的共青团创建与发展”为主题召开了学术研讨会。会上,革命后代家属,党史、团史领域专家纷纷围绕“AI数字技术赋能红色场馆建设”展开头脑碰撞,展现了这座百年红色地标拥抱技术革新、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研讨会不仅是对团史研究的深化,更成为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探索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契机,为其打造“活态传承”的红色教育阵地注入了全新动能。
青年报记者 冷梅
技术破圈
让新渔阳里的历史“动起来”
“在新渔阳里6号的展厅里,三屏互动技术正重现1920年青年团八位创始人的工作场景——当观众走进展厅,黑镜玻璃上便会亮起革命家的动态影像,配合画外音讲述建团早期的故事。”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这一创新展陈形式,正是场馆数字化转型的缩影。多媒体技术融合裸眼3D效果,让参观者瞬间就对百年前革命先驱们的形象入眼动心,而这仅仅是纪念馆技术赋能的开端。
研讨会现场展演的情景剧《新渔阳里六号的觉醒》与AI革命人物影像《东南西北人俞秀松的故事》,成为技术活化历史的最新示范。其中,AI生成的俞秀松动态影像尤为引人关注:通过对百余张珍贵历史照片的数字化修复,结合浙江诸暨方言配音,静态史料被转化为生动叙事,包括俞秀松与安志洁的革命爱情场景也得以细腻呈现。“我们特意邀请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副会长、监事俞敏老师逐字逐句审核史实,连照片背景中20世纪20年代的条幅细节都反复考证。”负责该技术还原的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红色影像与数字传播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曹天风透露,这部AI影像由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主导策划,从史料挖掘到技术实现全程深度参与,最终让沉睡的历史在屏幕上“苏醒”。
SMG上海音像资料馆副研究馆员李东鹏对此表示,红色场馆的核心价值在于“在场感”的营造,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正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和使用来达成这一目标,“从静态观看展柜里的入团志愿书,到VR设备中再现1920年的建团会议,观众与历史的距离被技术彻底打破”。据悉,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还计划将五卅运动、上海外国语学社等历史场景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项目,观众可以“穿越”到历史现场,与历史人物“对话”,亲身体验重大历史事件,使抽象的历史变得可感、可知、可参与。
服务升级
打造“永不闭馆”的数字阵地
“红色场馆的数字化,不仅是展陈形式的革新,更是服务逻辑的重构。”共青团黄浦区委员会在贺信中强调的这一理念,正是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最新实践和追求。基于大数据和用户画像分析,AI可以帮助场馆精准把握观众兴趣点,实现红色历史知识的个性化推送和分众化传播。利用AI生成内容(AIGC)能力,可以创作更多符合时代语境、年轻人喜爱的红色文化衍生品(如短视频、动漫、剧本杀等),拓展红色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这种“技术+情感”的服务模式,在红色微团剧《青春的号角》中得到生动体现。这部由纪念馆工作人员倾情参演的作品,剧中“俞秀松穿越到当代”的奇幻设定,精准击中年轻人的兴趣点。“我们发现,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历史,传播效果事半功倍。”纪念馆研究陈列部主管施颖杰介绍,基于用户画像分析,场馆还将开发红色剧本杀、AR打卡等互动项目,让新渔阳里的故事从纪念馆走向更广阔的传播场景。
上海市收藏协会秘书长顾文豪对此深表认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珍贵藏品,如早期团员的书信、革命刊物的孤本,通过数字扫描和AI修复,既能永久保存,又能在线上数据库供研究者查阅。这种‘双轨保存’模式,让文物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目前,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已完成百余件馆藏重要史料的数字化建档。
守正创新
以技术为翼守护历史本真
“AI生成的俞秀松骑马影像必须标注‘技术合成’,这不是技术限制,而是历史传播的底线。”俞敏在研讨会上的提醒,道出了红色场馆数字化的核心准则。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在技术应用中始终坚守这一原则:所有AI生成内容均经过党史专家三轮审核,虚拟场景的搭建严格依据史料记载,包括革命人物的服饰颜色、说话语气都要反复考证。
这种“守正创新”的态度,贯穿于纪念馆数字化转型的全过程。在开发上海外国语学社虚拟场景时,工作人员不仅参考俄藏档案中关于课堂布置的记载,还邀请历史学者还原当时的教学内容;在修复1922年团一大的老照片时,通过AI算法还原色彩的同时,特意保留了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曹天风评价道,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实践证明,红色场馆的数字化必须以史实为根基,“让技术成为历史的‘翻译官’,而非‘改写者’”。
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馆长洪颖哲表示,面向未来,在AI赋能场馆建设方面,馆方已有了清晰规划:继续深化AI赋能合作,完善AI数字人导览、红色影像数据库等项目;结合新发现的俄藏中共党团员档案,用技术还原更多团史细节,让红色历史焕发时代光芒。正如中央团校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馆长胡献忠所言,“新渔阳里作为团的发源地,其数字化探索具有示范意义。用技术守护初心,用创新传承精神,才能让百年团史在新时代永葆青春”。
从新渔阳里6号的昔日灯火,到数字屏幕上跳动的光影,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这座承载着中国青年运动初心的场馆,正在技术赋能之下、以AI技术为笔,持续照亮当代青年前行道路的精神灯塔,续写红色文化传承新篇章。
数读新渔阳里
三年多来,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推出34期线上红色宣讲。连线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介绍展馆内容、宣讲红色故事,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激励广大团员青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奋进新征程。
宣讲主题上结合中共四大与党的支部建设、五卅运动、中华全国总工会及上海市总工会成立100周年等党史重要事件,已开发《力量之源 青春之歌——中共四大纪念馆、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奋斗——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青春之路——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团一大纪念馆、团二大会址》《五卅·黄浦——纪念五卅运动爆发100周年》《初心·使命——南湖革命纪念馆、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等内容,联合全国各家兄弟场馆、开展连线宣讲。此外,还用上海话、苏州话等方言讲述红色故事,推出“外国语学社创办104周年连线宣讲”项目,获评上海市文博系统市级卓越教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