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集成电路高校精英汇聚临港

青春“金点子”推动未来“芯”发展

青年报 记者 陈泳均

    近日,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集创赛)全国总决赛在临港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带着他们的“金点子”参赛,让滴水湖“年轻力”暴增。据悉,第九届集创赛共吸引7400余支团队参赛,覆盖全国517余所院校,参赛学生总数达21000人,指导老师4400余人。不少参赛学子凭借比赛与自学,完成了从软件使用者到开发者的蜕变,从单一学科背景的学习者成长为多学科交叉团队的核心力量。

    集成电路是临港新片区投资规模最大、产业集聚度最高、产值增长最快的产业,已形成集设计、高端制造、装备材料、先进封装、芯片贸易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本次大赛以深化产教融合作为培养高素质集成电路人才的核心路径,将为集成电路产业精准储备一批专业过硬、视野开阔的优秀人才,为临港新片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贡献青春力量。

    ■02

    作为集成电路产业的新生力量,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产业的时代责任。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集创赛)如何成为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快速推动优秀人才集聚?在总决赛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带着他们的“金点子”参赛。在不少获奖团队中,大二学生已崭露头角。他们凭借比赛与自学,完成了从软件使用者到开发者的蜕变,从单一学科背景的学习者成长为多学科交叉团队的核心力量。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与硬件“对话”

    “我在这场比赛中最宝贵的收获,莫过于对‘学以致用’这四个字的感悟。理论知识并非象牙塔中的阳春白雪,而是我们手中最锋利的剑。”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程宇轩说。他所在的团队凭借“Deep-Silicon”项目斩获奕斯伟杯一等奖,该项目的创新点在于动态量化算术的应用。通过这一技术,能有效减少内存占用,甚至实现内存占用减半。

    当被问及大二学生为何能参与并攻克项目挑战时,程宇轩坦言,这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与同学的协作。在项目创新时,他们不再停留于简单的应用,而是深入学习如何与硬件“对话”,理解和驾驭强大的计算资源。“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特定的硬件进行加速,从而充分发挥异构计算的优势。”程宇轩说。正是这样的探索,让团队在从应用到创新的跨越中,获得了敢于超越的勇气,完成了蜕变。而这份成长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比赛本身。

    打开“死循环”

    通过比赛收获成长、凝聚情谊的,不止程宇轩团队。西南科技大学大二学生宋思妤同样在赛场收获颇丰。来自计算机专业的她,与两名数学建模专业的队友跨界合作,聚焦半导体晶圆加工领域,完成了“多约束场景下半导体设备的混合调度算法研究”项目,最终获得三等奖。

    这是宋思妤首次参加全国性创新大赛,最初她难免感到紧张。因为通常数学建模的约束条件有十几条,而这次项目的约束公式却写了近60条,是平时的6倍。“好在我们团队有交叉学科背景,大家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共同探讨,通过加入动态调整优先级设计,成功解决了算法‘死循环’的难题。”宋思妤说。

    对程宇轩而言,集创赛是一个绝佳的成长舞台,他希望通过这次经历积累经验,未来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对宋思妤来说,大赛不仅让她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好友,更找到了未来在集成电路创新路上同行的伙伴。

    [深度融合]

    促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

    赛场之外,产业与人才的深度融合正在加速推进。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杨正伟在总决赛颁奖现场表示,临港新片区正锚定“创业之城、创客之家”的战略目标加速迈进。本次集创赛全国总决赛的成功举办,将为集成电路产业精准储备一批专业过硬、视野开阔的优秀人才,为临港新片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贡献青春力量。

    谈及如何破解校企合作难题时,上海临港新工科产教融合研究院院办主任郑雨说:“过往的校企合作模式常常存在这样一个痛点,企业希望能快速看到成果,但校企合作较难快速实现产出,加之收益回报率不确定等问题,导致双方预期往往难以达成。我们希望依托政府的行业政策,汇聚各方资源,一方面提前收集产业、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了解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以此制定出与时俱进的方案,从而避免信息滞后等问题,也提升企业培训的回报率,让校企合作真正实现‘双向奔赴’。”

    据悉,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同济大学指导,上海临港新工科产教融合研究院承办。

2025年0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