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上海原创新药让化疗不再“脱靶”

青年报 记者 刘晶晶

    一类新药呋喹替尼荣获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位于浦东张江的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研发的一类新药呋喹替尼,荣获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如今已在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30余个国家或地区获批,有望成为上海首个全球范围的“小分子、大品种”原创新药。

    初心:做中国人用得起的好药

    “创新药的初心,是解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和黄医药执行副总裁(运营负责人)崔昳昤表示。项目团队瞄准的结直肠癌领域,是全球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的典型代表。全球每年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超190万,其中约30%患者会发生转移。传统化疗方案对晚期患者效果有限,且当时国际上已有的靶向药物不仅价格高昂,还存在“脱靶”副作用大等问题。和黄医药立项研发呋喹替尼的初衷,是打造一款口服高效、安全性优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让中国患者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

    突围:跨越三重壁垒

    呋喹替尼从立项到获批历时11年,其间多次面临资金链挑战。即便进入三期临床,结果揭盲前仍存在失败风险。2017年国内三期揭盲、2022年美国三期揭盲前,团队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制度空白也是早期面临的难题,“每一步都没有先例,每一步都需要自己探索。”和黄医药高级副总裁戴广袖表示。技术突破是成功的关键。2013年,团队首创“随机对照剂量优化”方法,比美国FDA同类要求早9年,临床数据显示,东西方人群适用相同剂量,疗效一致性获国际认可。

    意义:改写生命答卷

    呋喹替尼于2018年9月率先在中国获批,在基于中国人群的FRESCO研究结果中,呋喹替尼用于mCRC三线及以上治疗,mOS长达9.3个月,降低了34%的死亡风险。2019年进入国家医保后,患者自付比例降至30%以内,惠及超10万患者。

    2023年11月,呋喹替尼成为首个成功出海美国的“上海牌”原创新药。获批后48小时内实现首例处方,一周内纳入美国NCCN指南。也是这一年,和黄医药与武田制药达成11.3亿美元全球开发协议,并创下中国小分子新药出海首付款金额纪录。2024年,海外市场销售额突破2.9亿元。

    未来:从“出海”到“全球化”

    如今,和黄医药正在推进研发2.0战略,同时布局ADC(抗体偶联药物)、大分子领域,打造差异化产品线,建设国际标准生产基地,满足全球供应需求。和黄医药扎根上海20余年,看中的是这里汇聚的临床专家、国际化人才以及CRO产业链形成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从跟跑到领跑,这场始于上海张江的科技长征,正推动中国从“世界药房”向“全球药源”蜕变。正如崔昳昤所言:“创新的本质是竞争,而竞争最终让好药惠及更多患者。”

2025年0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