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上海经历了近年来最为火爆的暑期展览季。应接不暇的高规格的中外艺术展览,让上海沉浸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之中。从打卡展览、入手文创,再到沉浸式体验,“逛博物馆美术馆”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有人“为一展,赴一城”,有人“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这不是偶然,而是多年沉淀培养、厚积薄发的必然。强大专业的策展力量、高素质的展览观众以及浓郁的艺术场域,使得上海对艺术爱好者有越来越无可抗拒的吸引力。
■04
今年上海经历了近年来最为火爆的暑期展览季。应接不暇的高规格中外艺术展览,让整座城市沉浸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之中。这不是偶然,而是多年沉淀培养、厚积薄发的必然。强大专业的策展力量,高素质的展览观众,浓郁的艺术场域,使得上海对艺术爱好者有越来越无可抗拒的吸引力。
青年报记者 郦亮
上海小囡这个暑假都不想离沪了
午夜十二点半的上海博物馆“古埃及文明大展深夜场”现场,记者遇到了正在临摹法老雕塑的小学生朱景鸿。为了找一个好看的角度,他绕着雕像走来走去,最后干脆就在正面45度角的地方坐了下来,专心画画。
“本来我们准备开学前去一趟云贵地区的,结果听说古埃及文明大展有了门票相对好抢的深夜场,小家伙就不肯走了,一定要来看展览。孩子这么喜欢博物馆,我们当然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一定要支持他。”朱景鸿的妈妈对记者说。
半个小时后,纸上的法老已经像模像样了,记者问朱同学:“都快半夜1点了,你不困吗?”朱同学还沉浸在画里,只是摇了摇头。“他为了晚上有精神看展,吃过晚饭睡了一觉,小孩子真的很有毅力。”他妈妈说。
这个暑假,留在上海度假的孩子变得多起来了。各种优秀暑期展,成为他们不愿意离开上海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去长途旅行是为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涤荡心灵;但这个暑假,孩子们和家长发现,他们流连、徜徉各个大展,完全可以实现这些目标。”艺术评论人金哲表示,五花八门的展览甚至可以让孩子们获得更多体验,他们一会儿看现代,一会儿看古代,一会儿到古埃及,一会儿到法国,不用走很多路,就在上海,这一切都可以变成现实。
“上海专属展览”是怎么诞生的?
这个暑假,奉贤区博物馆的“露华浓深——大唐生活美学展”的预约之难,虽在古埃及文明大展之下,但也堪比奥赛展。这个展览创下历年来奉贤博物馆展览文物数量之最,汇集了国内8家文博单位,展出文物多达323件。
这两年奉贤区博物馆的暑期展必出精品,从最初的雍正故宫文物展、三星堆古蜀文明展,到眼下正展出的大唐生活美学展,奉博频频出圈,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策展方面。拿此次“大唐生活美学展”来说,323件文物基本不属于奉博的馆藏,但奉博巧妙地将这些文物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主题。奉博馆长张雪松认为:“差异化定位让展览更灵活。大馆做‘通史’,我们做‘专题’;大馆重‘文物’,我们重‘体验’。”
根据这个思路,“大唐生活美学展”从“看展”变成了“玩展”。根据展览内容,奉博设计了胡商、乐伎、武官、礼官、书生等不同职业身份卡,观众需在展厅入口处抽取自己的“身份盲盒”,拥有对应专属人物故事线和观展导览解密卡。展览还在尾厅打造“唐代西市·沉浸式社教体验区”,设置如李白酒肆、杜甫书斋、陆羽茶坊、唐风剧场等多个体验工坊,让游客在观展的同时,全方位体验唐人的衣食住行、诗酒茶香。对此,观众普遍认为这种互动性打破了静态展陈的沉闷,让历史“活”了起来,很适合亲子互动。
由奉博自己策划的“大唐生活美学展”是一个真正的“上海专属展览”——这个暑假只有在上海才能看到。据记者粗略统计,“上海专属展览”占到了暑期展的四分之三。
除了奉博,上博的古埃及文明大展也是一个典型的“上海专属展览”。去年记者在现场探访时恰好遇到古埃及文明大展的策展人薛江。薛江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埃及学中心主任,同时也是中埃萨卡拉联合考古项目组的中方领队,展览中“萨卡拉的秘密”这一部分的很多文物,就是他和同事在五十多摄氏度的极端高温下在萨卡拉地区亲手发掘出来的。过去策展人很少参与考古发掘,因此可以看出上海对于古埃及文明大展介入、主导的程度之深。
“上海底气”从何而来?
国外展是今年上海暑期展的一个大头。“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展、“希腊人: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展都是吸引客流的亮点。有观众说,即便是到埃及,到法国,到希腊,也未必能看到这些教科书级文物,没想到它们却在遥远的上海“聚首”了。
在这个夏天,市民可以在家门口看到各种来自世界各地的瑰宝,不禁令人追问:“‘上海的底气’从何而来?”
关于这个问题,在接受青年报独家专访时,浦东美术馆馆长李旻坤曾和记者有过一次深入讨论。李馆长透露,浦美在为奥赛展遴选作品的时候是比较强势的,比如《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共有三个版本,其中奥赛博物馆所藏的这幅,艺术界普遍认为绘制得最为精湛,他们便要求这幅作品必须来。米勒最有名的作品是《拾穗者》和《晚钟》,他们也要求两件作品起码要来上海一件,最终《拾穗者》来了。
在世界博物馆界,奥赛博物馆向来是“横着走”的,因为他们有世界级的藏品。但在来上海展览这件事上,奥赛馆却表现出难以置信的谦逊。李旻坤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浦东美术馆拥有很高的综合水准,并且大家在办展的目标方面也一致,就是要办一个现象级展览,要让所有观众为之一震、眼前一亮。
当然,“上海底气”远不止于此。6月,奥赛博物馆主席西尔万·阿米克告诉记者,世界各大博物馆都将最好的藏品拿到上海的一个原因就是这里有最专业的观众。“他们对这些作品有自己的独到理解,不仅能够领会策展人的各种巧思,还能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些建议也能够给我们很多思考。这就形成了一种互动。”
上海观众为何愿意
为文化艺术付费?
今年上海的暑期展中,收费的特别展览占了一大半。有市民计算过,如果这个暑假要把上海所有收费特展都看一遍,需要1000多元。这比去世界各地看展要便宜得多,但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即便如此,很多门票还是一票难求。
上博不久前晒出了古埃及文明大展的成绩单。展览总营收超7.6亿元,其中门票收入超3.2亿元。再加之上海每年的财政支持,有了雄厚的资金保证,才有可能做出世界级的优质展览。
上海市民对于艺术展览的热情还远不止于此。古埃及文明大展的7.6亿元总收入中,有4.4亿元是文创活动及周边衍生产品收入。上博表示,他们为此展推出了1200余款文创产品,销售总量超300万件。浦东美术馆副馆长赵云峰也表示,截至目前,奥赛展的文创总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元,是浦东美术馆其他展览的十余倍。两个展览还分别在淮海中路和前滩开设了文创快闪店。
这些天文数字的背后,当然有上海的文博机构精心策展、提前精心谋划文创产品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在上海观众的心目中,他们愿意为艺术展览买单,愿意为文化买单,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这本质上就是一座城市的价值观。”金哲说,“有的东西在别人看来一文不值,但在上海观众看来就很值得。有的观众一买文创就是几百上千元,上海观众在这方面很舍得消费。”
这就是上海的一种“艺术的场域”。“场域”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氛围。在这座“艺术展览之都”里,高质量的展览随处可见,优秀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在这里,在马路上行走是艺术,在咖啡馆里喝一杯咖啡是艺术,到博物馆去度假也是艺术。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眼里,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也是生活的必需。艺术正层层包裹上海,全世界最优质的文博资源纷至沓来,上海的小囡实实在在享受到了上海艺术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