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林千惠
本报讯 随着暑假进入尾声,社交平台上,不少学生调侃自己的假期状态:早起困难、“累点极低”,就像20%电量的电池,很快就没电。明明睡得很多却依旧疲惫;计划写满一页落实却举步维艰。这个暑假,不少学生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精力打折”的状态,随着开学来临,他们也在假期尾声慢慢寻找调整的方法。
精力打折,暑假计划难执行
什么是这种“精力打折”?睡再多也难以精力充沛,打扫卫生5分钟就疲惫不堪,出门旅行十分钟就想回家躺下,甚至一天下来什么都没做,却有种精疲力竭的错觉……如果以上状况频繁出现,年轻人就会自嘲:“好像中了精力不足的症状。”
尤其在暑假,不少人发现自己症状频发:做了一长串暑假计划,真正执行起来却寸步难行,或者坚持几天就累到放弃,最后度过了一个“精力打折”的假期。“昨天凌晨两点才睡,早上十一点起来,不仅上午没了,一整天还昏昏沉沉。”大三学生张利华坦言,由于暑假的关系,她自认为进入长假,开始肆无忌惮地熬夜,结果作息彻底被打乱。
而在3525.7万浏览量的“当代大学生假期现状”标签下,不少年轻人表达一样的苦恼。“整个暑假都日夜颠倒怎么调整作息”“如何在暑假进行能量管理”“怎样保持高效”,成了大家频繁追问的问题。
掉电时刻,学会自我对照
对不少年轻人来说,假期其实是一个难能可贵的自我对照期。平时在学校,有课程、学习等外部节奏推动,到了假期,他们全盘掌握自我的生活方式,但正因如此,面对这种改变,需要具有相应自主规划和调节的能力。
不少年轻人暑假“掉电”源于做事动力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有的学生开始尝试制订更可行的计划。这个暑假,18岁的樊帅帅在互联网平台上,为自己写下一张轻度版本的“暑假建议清单”,建议“从小事开始做起”来利用暑假。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学期,眼下不少青年也开始主动自我调整。张利华表示,最近她最重要的就是在开学前改掉熬夜、刷手机的坏习惯,同时给自己设定了每天两公里跑步的小任务。而25岁的研究生宋晓也在实行复健计划,除了保持良好作息和学习安排,这两天,她会花出一段时间整理行李,检查开学课程表。通过这些小调整,暑假的“低电量”逐渐被新学期的充沛状态取代。
告别虚假疲惫,寻找目标感
“很多学生的假期疲惫,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虚假疲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蔡海超分析道。假期生活节奏骤然放松,目标感一旦缺失,就容易陷入被动应付的状态,加上熬夜、刷手机等习惯,让人觉得自己总是“没电”。
但她也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真的精力不足,而是提醒他们要主动调节。“在空闲的日子里,不妨给自己创造一些能进入‘心流’的小事情,比如画画、跑步、读喜欢的书。”蔡海超说。进入心流状态时,心理能量会被高效利用,人会更有成就感,也能以更轻盈的心态迎接新学期。
随着开学在即,许多青年已经在尝试这种调整。有人通过跑步、阅读恢复作息,有人用绘画、烘焙找到兴趣点。在“低电量”和“蓄能量”的切换之间,学生们逐渐学会与自己相处,把假期的松弛感,转化为新学期的动力。